一条参观路线,走了十几年,会觉得单调吗?
一个红色故事,说了千万遍,会觉得枯燥吗?
暮春四月,站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对着墙上邓中夏烈士的展板,做了十几年讲解员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社会教育部部长郭琦回忆说:“当年,我拿到的第一份解说词就是关于邓中夏烈士的,我熬了一个通宵,才能磕磕绊绊地背出来。但现在,我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已经能讲出多个不同的版本,让参观者能入耳入心,通过故事走进英烈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一股股激励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郭琦和她的讲解员伙伴们薪火相传,千锤百炼、用心用情讲好信仰故事。他们不断走进历史,挖掘红色人物背后更多感人事迹,把讲解词变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感染千万群众。
传承英烈精神 感悟信仰力量
2005年,大学毕业的南京姑娘郭琦进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成为了一名讲解员。刚工作那会儿,背讲解词就是郭琦的“家常便饭”,“当时拿着材料,我既兴奋又紧张,一天到晚总在反复念叨,就怕漏了、错了。”郭琦告诉记者,“不过,作为雨花英烈精神的传播者,仅仅会背讲解词还远远不够。”
面对文章开头的问题,郭琦摇了摇头:“越是深入英烈们的内心,越能明白他们为什么选择踏上这条长满荆棘的道路。每位烈士心中所思的是国家安危,所盼的是民族解放。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便会想起他们那坚守理想与信念的决心,从而坚定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2020年,郭琦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雨花台,与千千万万为了新中国解放事业而付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烈士紧密相连。红色故事越说越动听,红色精神传递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红色经典需要这样的传承。
续写红色篇章 赓续精神血脉
“我是你馆志愿服务队中一名小队员的妈妈,今天我是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写信的,感谢你馆长期以来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们在当下这个比较浮躁、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段文字,出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学生孙墨涵的妈妈,写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一封感谢信。
自从孙墨涵参加志愿服务队后,平常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变得越发稳重,对学习也更加上心,平时跟家里人聊天时也能说出一些自己的思考。看到孩子的进步,妈妈心里很是欣慰。
孙墨涵知道妈妈给纪念馆写信后,也给妈妈回了一封“感恩信”,“感谢妈妈养育之恩,感谢妈妈辛苦送我参加活动。”
孙墨涵通过对英烈精神的学习,逐步意识到“小进步”可以迸发无限生机、“小改变”可以创造崭新未来。孙墨涵也用稚嫩的笔迹写下自己的誓言:“革命烈士们不是生来伟大,他们也曾是小小的人儿。如今小小的我,长大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守护我们‘小小的家’、保卫我们‘大大的国’。”
“看到不少青少年能有这样的变化,我更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郭琦现在的工作面对的青少年比较多,她也在思考如何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讲述英烈故事。近年来,面对在校大学生,他们组建了小雨滴志愿服务队,让学生们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走进纪念馆,切身了解雨花英烈;面对小学生,他们每年都会从南京的小学中选拔一部分孩子加入红领巾讲解队,通过孩子自己的声音来讲述英烈故事,让孩子在学习和讲述的过程当中了解英烈的事迹、感悟英烈的精神。充满真情实意的红色故事,打动了很多年轻人。
点燃红色引擎 连接精神纽带
“不断创新讲好英烈故事,是我和同事们共同的目标。”郭琦介绍说,“因为疫情的原因,清明期间,我们开展了云祭扫,还创新采用了场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现场祭扫活动由雨花台工作人员代为祭扫,线上则开通了网上祭扫服务平台。在展示‘代祭扫’‘云祭扫’新风尚的同时,也满足了烈士亲属和社会各界祭奠英烈、致敬缅怀的意愿,让更多人了解雨花英烈。”
目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社会教育部开辟了新媒体平台讲述英烈故事。今年,他们即将推出一套中小学生的专属读物,开展红色文化传承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让雨花英烈从史料中“站”起来,“活”在舞台上、讲堂上,“活”在人民的心上。
“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为了追寻光明之灯,恽代英的生命定格在36岁,但他的这段话,如今通过解说员的深情讲解,仍让人热血沸腾、感佩不已。
通讯员 鲁冬妮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红领巾讲解员”合作完成“雨花英烈主题画”。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

扫码观看“红色基因·精神永续 党史空中课堂100讲”之《雨花英烈精神及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