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综合

微社区俱乐部,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社区新报 | 2022年04月22日

  4月13日,南京市体育局、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联合下发《南京市“微社区”运动俱乐部服务方案》,今年将在全市开展“微社区”运动俱乐部服务试点,打通体育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体育服务供给仍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微社区”运动俱乐部的推广,能否缓解这一问题?小区居民的健身需求,能否在家门口得到满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首批试点小区,进行了采访。

  示范效应,

  “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锻炼,往往就会说“没时间”“没精力”。不少老年人更是长期沉溺于打麻将等“指间运动”。长此以往,亚健康自然“找上门来”。

  作为“微社区”服务的统筹方,省体育竞赛协会会长许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微社区运动俱乐部”就是希望能以小区为突破口,进行“破冰”。通过在各小区成立体育运动俱乐部,公开推选该小区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领头人”,对小区居民进行运动普及,“我们要培养小区居民对运动的兴趣,以‘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把他们对体育项目的未知变成已知,从未参与变成开始参与。”按照要求,今年将在南京先行选择24个居住小区进行试点工作,分别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太极拳、跑团等30个项目的培训指导服务,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的俱乐部选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此外,“微社区运动俱乐部”还将利用小区特有的社群和场地优势,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比如在“微社区体育游乐园”活动中,就将以不同的趣味体验项目开展线下社区嘉年华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进而锁定各小区的体育爱好人群,组织他们参加“微社区体育巡回赛”,获胜队伍还能代表自己的小区参加区、市级的“微社区运动会”。通过这样一系列带有竞赛意味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居民运动积极性,持续释放“示范效应”,为社区居民营造方便参与、乐于参与、享受参与的全民健身环境。“我听说要举办比赛,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跑团’。现在,我每天早上都会跟小区的跑团跑上十公里,对拿奖还是很有信心的。”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仁恒江湾城是首批24个试点小区之一,该小区住户吴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运动社交,

  “陌邻”变“睦邻”

  “远亲不如近邻”,“微社区运动俱乐部”还是一个可以促进邻里和谐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共同运动、共同参赛,可以引导居民更好地构建美好家园;另一方面,运动康复、运动心理、健康饮食等专家还将为小区居民提供健康方面的专业咨询和服务。

  我们在采访仁恒江湾城微社区俱乐部负责人杜萍女士时了解到,他们小区有一位中年住户,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也不爱说话,在杜女士的劝说下,这位邻居加入了“跑团”,从开始的很少与大家交流,到现在的积极融入团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体重也减了40多斤,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杜萍说:“我觉得运动是一种态度,它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除了身体健康,还能影响心态。而且,通过运动还可以扩大社交圈,邻里关系也变得融洽。”对此,江湾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王蓓很是认同,“俱乐部可以提供一个更专业、更便捷、更丰富的互动交流平台,可以让更多居民走下楼来,通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融洽邻里关系,推动‘陌邻’变‘睦邻’。”

  面对面,

  健身服务全覆盖

  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逐渐成为群众生活的共同体,变成了居民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场所。

  许飞坦言,“微社区运动俱乐部”之所以选择社区这样的组织单元,就是希望发挥“半径短、时效快”的作用,让体育服务最快、最方便地与老百姓“面对面”,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

  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在目前推出的30个运动项目中,既有传统的球类、棋类、牌类项目,也有桌上冰球、户外、自驾、跑团、瑜伽等新兴项目,还有轮滑、平衡车等适合小朋友的活动,更有健身气功、钓鱼、太极拳、广场舞等老年人可以参加的运动项目。通过常态化开展活动,把更多志同道合的居民凝聚起来,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体育生活。与此同时,“微社区运动俱乐部”还将在社区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推动“运动健身指导”的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培养居民的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

  记者了解到,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其他相关社区俱乐部也可通过“你点我送”等渠道提出服务需求,由省体育竞赛协会负责对接和落实。

  无运动,不生活。对于未来,许飞充满期待。在他看来,无论是跑步打卡,还是健身房举铁,亦或是户外运动……这一个个“微社区俱乐部”有望成为一座座“体育连心桥”,充分激发社区体育新活力,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

  通讯员 王新茹 本报记者 邹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