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八(5)班 张语飞 指导老师:方芳
中秋的月夜,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我闲逛在这大宋热闹的街头,看人们欢天喜地,享受团圆之乐。
悠悠地飘着,却是在不经意间来到了这凄清的小院。与街头带着醇香桂花酿味的温暖气息不同,这小院里,只有浓重的酒气,伴着冷冷的花香。
眼前的人喝得酩酊大醉,痴痴地盯着朦胧的月亮。我被他的孤单吸引了,同伴们从我身边掠过,无人在意我的驻足停留。而正是这不在意,掀动了眼前人的长袍,摇动了满树桂花香,驱走了灰蒙的云彩,独留月光洒了整个小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听那人悠悠地念着,手里抱着壶烈酒。“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逗着脚下因月光而有的影子,与之共舞。他很孤单,但同时,他又豁达得宛若自己拥有这世上最大的幸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他的语调却是忽然低沉了下来。同伴们再次从我身侧掠过,卷动了那数万里之外的云彩。明月被云彩遮住,而眼前人的心中,也仿佛被那厚厚的灰云所遮盖,失去色彩。他在悲叹这世上所有无法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离人。我忽地明白:离开家乡的人总是悲伤寂寞的。我见过太多漂泊在外的人,他们中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悲苦,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焦急等待,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情切,亦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落寞。
我准备离开。在这团圆大喜的中秋佳节,我不忍去听那思乡的哀叹。可却见眼前人挥动衣袖,神色激动,同伴们再次从我身侧掠过,吹动了我,也吹动了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叹得气韵悠长,叹得心潮澎湃,叹得豪迈豁达,一扫离别的悲苦。我看到了他对于分别的另一种乐观态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为分别而悲,他只愿能与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同在中秋佳节赏一轮明月,既然分别是难免的,那么,就让这明月,把我们沟通在一起吧。这于他而言,即是团圆,即是月明吧。痴痴地望向那轮明月,我和眼前人一样,心中久久难以平复。我听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听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听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听过望明月思乡,却从未听过,明月可以成为离人与亲人之间,那座通往团圆的桥梁。眼前人执笔写下这望月有感,桂花飘香,月洒庭院……
竟是个梦。我抬起头来,窗外柔和的月光让我渐渐回过神。试卷上,半命题作文前的空格还未填上。什么才有月明呢?妈妈却于此时前来敲门——“宝宝,出来吃饭啦!小姨他们都来了哦,就连在山东的二姨都打来了视频电话!一家团圆,就差你啦!”我连忙应下,匆匆丢下笔,打开房门,融进了温暖热闹的客厅。“今晚的月亮真亮啊。”妈妈感叹。我顺着妈妈的视线看去,刚刚还被灰云笼罩的月亮此时已扯去了面纱,只剩又圆又亮的脸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一旁的外公对着手机里的二姨一家,笑着叹。那道试题却忽而在我眼前闪过——有思念,即有月明啊!
窗内,是家人团圆;窗外,是皓月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