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新街口丰富路与秣陵路的交叉路口,有一家“最安静”的蛋挞店,这家小店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显得格格不入。之所以说它安静,是因为店里的两位员工都是听障人士,只能通过手语与顾客沟通。
2月27日记者走进这家小店,点单前台桌面的牌子温馨提示:“本店员工大部分是听障人士,他们需要通过写字和手卡进行沟通,点餐买单时效率可能会降低,希望大家能给予他们些许耐心和关爱。”正在忙着洗水果的店员名叫陈海燕,今年26岁。海燕全神贯注地清洗着手里的水果,好大一会也没发现站在前台的记者。老板孙女士介绍:“她们比普通人的专注力更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问起海燕之前做过什么工作,她低头在写字板上认真写道:杂工、传菜员、后厨配菜……抬起头,海燕冲着我们笑得很灿烂。她并没有觉得自己做过的这些工作有多辛苦,反而非常珍惜,觉得每一份工作都来之不易。
一位客人经过小店,指了指柜台里的草莓蛋挞,做了个“2”的手势。海燕赶忙放下手里的事情,为客人打包装盒,整个过程非常熟练。她双手将蛋挞递上,并微笑着用手语比出“谢谢”。客人接过蛋挞,向海燕举起大拇指弯曲两下。海燕微笑着连连点头。孙老板说,客人这个手势表示感谢,一般经常来店里买蛋挞的顾客都知道,他们对员工的不方便也很理解和包容。
中午,店里的顾客不多,打扫卫生、摆放蛋挞、清洗水果等工作完成后,海燕和另一名店员交谈起来。除了用笔写,他们的交谈更多利用手机,其余的就是靠默契,时不时抬头相视一笑。另一位店员调皮地向海燕做了个比心手势,逗得海燕哈哈大笑。她们洋溢在眼角的笑意如同扑面而来的阳光,让人觉得很治愈。
做比心手势的店员名叫王安琦,比海燕小一岁,同样也是听障人士。和海燕一样,安琦也经历了找工作的各种困难。绝大多数工作不招残疾人,对此安琦生气过、抱怨过、失望过,很长一段时间都想不通,为什么明明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却不被认可。后来通过家人朋友的疏导,安琦释怀了,特别是得到这份小店的工作后,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更加乐观。
小店总管王店长介绍:“她们入职后一般从最简单的琐事做起,先慢慢建立信心。我们会专门安排一位员工对她们进行培训,培训时间要比普通员工长,但她们都很认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说起这些听障店员,王店长满是赞扬。
孙女士表示,“我希望她们能够独自运营这家小店,以后开更多的店,让更多的听障人士加入进来。虽然目前小店还在亏损,但我相信这两个孩子是可以的。”
海燕和安琦虽然无法用语言与顾客交流,但工作时眼中都闪耀着自信的光芒,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甜品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无不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报记者 邹云香 策划 王新茹
图为“无声”的蛋挞店。 王新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