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全民阅读

当我们唱国歌时,我们在想什么?

社区新报 | 2023年03月03日

  音乐中语言第一,节奏次之,声音居末。——柏拉图

  顾名思义,国歌乃是以“国”为咏唱对象之歌,其并非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国家形态所共有的“国家之歌”,而是“民族/国家的”(national)“颂歌”(anthem)。

  不过,现实世界的政治生活似乎要比高度抽象的哲学语言复杂一些,我们在历史中所看到的,更多地是将符号与语言混杂起来使用的状态。对此,有的研究者给这种可以被反复赋予新意义的符号取了个专门的名称,称之为“浓缩型符号”(Condensation Symbols)。特别是在政治领域之中,这种所谓的“浓缩型符号”,在各种特殊语境之下,居于意义之网的中心位置,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唤起一系列相关的意义,并对其加以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符号甚至可以被理解为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关键术语,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播政治主张,进行政治动员。国旗、国徽、国歌等民族国家通过官方途径正式确立的政治象征符号,就可以被归为这类浓缩型符号。

  这种类型的象征符号不仅是对抽象的政治概念进行再现,更重要的是,每个符号都浓缩着一整套关于民族国家和特定民族国家成长历程的知识和历史,实际上可以被视为对现实中民族国家发展的叙述。这也是这一类符号在民族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存在的理由之一,也就是说,通过不断传播被压缩在特定符号中的关于民族国家的既定历史叙事,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接受了特定的民族认同。

  而国歌作为民族国家官方认定的文化象征之一,通常是围绕着每个民族国家自己所赖以确立身份认同的历史事件、传统渊源或政治目标,以音乐或歌曲的形式被创作和呈现的。换言之,国歌的内容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叙事息息相关,其载体是音乐或歌曲。当然,恰恰也是因为以音乐或歌曲作为形式,国歌才成为表现和表达民族国家情感的不二法门。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音乐,在柏拉图的城邦构想中就已经出现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设想出的理想城邦,对音乐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反思和论述,这一部分内容出现在《理想国》的第三卷。按照设想,一个理想的城邦,其中每个部分、每种要素都需要以城邦的善好为最高目的,反过来说,这种最高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城邦成员和成员自身各种要素的平衡协调。有意思的是,不同于后来那种绝对音乐和人类情感之间互动关系的讨论,至少在柏拉图这里,歌曲才是音乐的主要形式,而歌曲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歌词、音调和节奏。音乐是城邦所必需的,但是只有特定的音乐才能有益于城邦。首先,对一个好的城邦来说,歌曲应当满足的标准,与城邦中的其他表达方式的标准是相同的。其次,歌曲的“音调和节奏就必须跟随歌词”。而且,由于“节奏和音乐调式”必须“随从语言”,而语言又是随从“灵魂的气质”的,因此,真正优美的音乐必然也要随从灵魂的气质:“优秀的语言、优美的音调、优美的风格和优美的节奏都随从灵魂的优美正直”,这才是城邦的年轻人应该追求的东西。

  一般意义上关注音乐与政治之间关系的作品,通常也是建立在前文提及的音乐对人的情感唤起功能之上的,或是认为音乐乃是一种可以传达政治信息的符号,或是认为音乐对人的心理能够产生某些特定的刺激,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运用在政治动员和政治活动之中。

  一首歌能成为国歌,主要依靠的并非赏析艺术作品的个人或群体的精神活动,而是其能尽可能地获得民众的认可,代表这些被建构出来的民族国家成员对本民族/国家的热爱。用赫尔德的话来说,“歌曲热爱大众,它由众人的声音集合而成”。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歌声中的祖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歌》,略有删改。)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