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版 向两会报告

扎根基层 奋斗有我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社区新报 | 2023年03月03日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始终把群众放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位置上,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

  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我们采访了来自江苏的基层干部,他们奋力书写让群众“更满意”的民生答卷,展现了高超的群众工作智慧。

  

  

  统筹共享,大数据赋能社区治理

  南京·邓府山社区

  南京市雨花台区人大代表,邓府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李心怡

  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我提出的建议是,今年要着力推动数字化社会建设,为社区服务精准化持续赋能,方便我们更好地统筹、共享大数据资源。希望政府及相关社区服务商,开发一些为社区量身定制的应用场景,围绕社区生活的全链条,形成数据算法服务的正向闭环,提升社区的执行力和善治力,并适当开放一些操作和管理权限。要跟社区的实际运行情况密切相关,并进行实时的、人性化的调整。切实为基层减负,方便社工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好这些相关服务,进行“电、水、气、讯”多方联动,构成一站式的、家门口的、便利店式的共享服务。

  

  

  项目牵引,唤醒共治生长力

  南京·成贤街社区

  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成贤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万六梅

  成贤街社区党委始终发挥基层治理的桥头堡作用,推行成贤“1+”党建工作法。“1+”是“党委+”“党建+”,也是“一家”,体现了成贤街社区以党委为圆心,以“1+1”“1带1”为主要方法。汇聚群众智慧,发扬群众首创精神,设立各类具有实效性的为民服务项目,牵引带动各方力量和各方资源,办好千家万户的每一件小事,把居民群众紧密团结在社区党委周围,成为“一家”的美好愿景。我们首创的成贤红豆荚项目,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辖区内一位少年儿童带动一个家庭,让父辈、祖辈在陪伴儿童的同时,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红棉袄”关爱失独家庭项目,为辖区失独家庭提供医疗帮助、精神抚慰和情感支持。

  

  

  积分管理让“乡风文明”可量化

  南京·牌坊村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党总支书记 邢有明

  近年来,牌坊村注重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和主体创造精神,“村村通广播”的建立,“千百园环保团队”的入驻都来自群众智慧。要更好地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搭建好平台,建立好机制,鼓励和支持群众建言献策。牌坊村搭建“茶乡夜话”村民议事平台,围绕村集体重大事项,发展创新,共商共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发声。同时建立“家庭诚信积分”制度,对积极参与社区发展,贡献智慧的村民家庭进行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奖品,也可以兑换村里提供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创新意识创造潜力。

  

  

  “三题六商五步”,村级治理结硕果

  宿迁·大众村

  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党委书记、主任 张坤

  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挑战,大众村探索“365大众协商”机制,破解村级发展难题。一是构建“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同心圆,完善网格化管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二是促进基层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围绕“三题六商五步”,完善村级议事协商的制度化设计,开发“大众说事”议事平台,打造乡村治理智慧型社区;三是以议事协商成果转化促进基层治理良性循环,注重村民议事协商成果转化,使议事协商会上的“槽点”全部变成民生“亮点”。

  

  

  “拉呱唠嗑”巧解民之所忧

  徐州·官庄村

  徐州开发区大庙街道官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吴世海

  官庄村始终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每一位村民成为主人翁。近年来我们村成立了“红星救援队”“志愿者红袖章”,建立了“爱心互助站”。为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言献策,我们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制度体系,优化制度结构。“官庄村协商民主议事”平台借助双拥广场军人荣誉长廊和民情征集箱在“拉呱唠嗑”中收集民情民意,畅通村民民主参与渠道。为了激励群众发声,我们以崇德向善为基础,把智慧发声者及好人好事编成节目进行广泛宣传,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光荣榜上,让村民身边有榜样、好人有荣誉。

  

  

  物业+养老,共享温暖社区

  南京·金陵二村社区

  南京市鼓楼区宝塔桥街道金陵二村社区党委书记 梁刚刚

  作为一个新旧结合社区,社区治理如何破题?社区党委围绕“党建引领、邻里相亲、智慧安邻、共融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红邻共同体”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模式,逐步构建有温度的熟人社区,打开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创新推进“物业+养老”模式,涵盖高龄、空巢、独居、重点关注群体,着力破解照护难题;成立物社联盟,建立“物社联动”机制和议事制度,对社区公共事项进行共同协商、协同治理。为更全面延伸共享理念,社区开始探索“共享+”服务模式,设立共享便民工具屋、共享书吧、共享玩具房等,同时开设了“邻+直播间”,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经验分享等内容在线上广泛传播。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策划 曾智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