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方志江苏

“天下第一垛” 荡漾水道间

社区新报 | 2023年06月02日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千垛菜花,在文人名家的笔下,炫目而浓烈。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人杰地灵,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氛围浓郁,素有“板桥故里”“水浒摇篮”“国象之乡”“小说之乡”等美称。数百年以来,兴化人民与水相生相伴,一方面得益于这方水土的滋养,另一方面又饱受着水潦之困。久而久之,勤劳、智慧的兴化先民因地制宜,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方式和生产模式——垛田,并形成了垛田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存观念和民俗风情。

  垛田的形成

  关于垛田的形成,民间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大禹造田说和岳飞八卦阵说。

  传说在上古时期,禹在觐见舜帝的途中经过东海边一处海湾,有感而发:“若将此地海水退去用来造田,该造福多少民众啊!”说罢,他便将腿上的泥甩向水中,岂料泥巴入水后竟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土墩。禹大喜,遂令随从前去谒舜,自己则留在了此地。随后,他率当地人民筑临海大堤、退海水、挖土墩、种瓜菜,垛田由此而生。

  还有一些传说与历史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岳飞八卦阵说。相传南宋时期,岳飞曾率军在兴化驻扎,并于荒滩上垒起诸多土墩,用作军事屏障,被称为“芙蓉砦”。明太祖洪武年间,大批苏州一带的移民来到兴化,并尝试在土墩上进行种植,岂料收获颇丰。随后,众人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垛田。可从历史的角度看,岳飞在旗杆荡的驻军时间很短暂,在短短几天里,岳家军不可能筑成八卦阵,这一时期岳飞抗金的主战场是在高邮城下,驻军是在高邮三垛镇,所以岳飞八卦阵说多归类为民间传说。

  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垛田的形成是在明代中后期,为抵御水患,人们在湖荡沼泽区域一些稍高的地块上垒土或堆泥成垛,并在垛上种植瓜果蔬菜,形成垛田。明《隆庆高邮州志》中记载:“垛之大者,居民有千家,小者亦不下二三十家。”在兴化1300多座村庄里,以“垛”为名的就有50多个,像大徐垛、严家垛、麻羊垛等,它们都是村庄的名称,这说明在垛田上不仅有田亩,也有村落,垛田不仅仅是一种农耕方式、农业系统,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家园。近代以来,随着防洪压力的减轻,垛田的高度也逐渐降低,由原来一座座高耸的“小岛”逐渐变成漂浮在水上的一张张“荷叶”,诉说着兴化地区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兴化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数百年来,兴化人民与土地的不断“互动”,造就了这一极具里下河特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垛田的种植制度

  《万历兴化县新志》将万历中后期的兴化农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在城郊一带的菜农,即所谓的“灌园治圃之民”;另一类是远处乡村里的农民,即所谓的“耕稼樵渔之民”。

  明代的《嘉靖兴化县志》记载了兴化种植瓜果蔬菜的品种,在各类瓜果蔬菜中,以垛田露果最为著名。露果又称地果,相传是由露水凝结而成,八月时天气开始转凉,露水从茎叶间滴入土中化成果实,露水越重果实越多,因此被称为露果。相传垛田露果曾作为贡品进献于朝廷,但如今早已消失。

  除露果之外,垛田还有另一种特产——蓝草。据《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大蓝、小蓝,出城东各垛,浸汁为靛,虽不及建靛之佳,然远近数百里,皆赴兴采买,其利甚溥。”可见“大蓝、小蓝”是当时制作蓝色染料的重要原料。那时,一分地所出的蓝草大致能装满一口水缸,沤制出“一缸水”,因此垛田农户在计算田亩时,多以“一缸水”为一分,“十缸水”为一亩。“缸水”这种特殊的计量方法与垛田的特殊地貌有关,因垛田形似水中小岛,四周临水坡岸也可种植蔬菜,因此常见的丈量之法在此处不宜采用,故才有了“一缸水”“十缸水”之说。

  兴化种植油菜的历史由来已久,清代王仲儒的诗中写到:“连村接圃菜花香,忆昨乘春泛小航。”兴化垛田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菜始于20世纪50年代,种植制度的转变使得这里成为了里下河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之一,也造就了“水上千垛,垛上花开”的自然景观。时至今日,垛田物产又如明代县志所记录的那样,品种繁多,异彩纷呈。有芋头、萝卜、香葱、西瓜、香瓜、茄子、豇豆等。兴化垛田的种植史,反映出了这片土地在时间长河里的发展与变迁,这种变化包括经济、社会以及地形。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完整地记录了垛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即百年来人与土地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时间不断向前,万物不断发展,垛田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他们一程又一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乐此不疲。

  垛田的文化内涵

  数百年来,兴化人民与水相生相伴,既有所得也有所失,但是,善良勇敢的兴化人选择将“悲伤”遗忘,化“所失”为动力,向自然学习、与自然抗争,最终创造出“垛田”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模式,其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品质正是兴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垛田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更不是一处供人赏玩的人造景点,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它始终和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垛田人民紧密相关。兴化的垛田,是一个鲜活且充满烟火气息的家园。

  作者:曹生文 兴化市地方文史专家库成员、兴化《历史文化研究》会刊编辑、泰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学术专员。

  (来源:方志江苏)

  本版由视觉中国供图

  

  图为千垛景区风光。

  

  图为垛田间的行船。

  

  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