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头版

“六朝青”“梅园红”“民俗橙”……

志愿讲解员,让更多人“读懂”博物馆

社区新报 | 2024年05月10日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南京,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目前备案博物馆达80家之多。5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观众在江苏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的图片报道。这是“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南京的博物馆广受好评的一个生动缩影。

  当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如何让他们带着兴趣来,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能看懂文物、读懂历史,最后带着对文化传承、历史知识的热爱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南京,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文史,也乐于奉献,甘愿成为连接大众和博物馆的一座桥梁,他们就是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团队。如六朝博物馆的“六朝青”、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梅园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橙”、渡江胜利纪念馆的“京电号”、南京市博物馆的“天宫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太平语”和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金云锦”。他们像一把把钥匙,用专业的知识辅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为大众打开深奥的“博物馆之门”。

  引进“馆”,趣味讲解让历史“活”起来

  当游客走进博物馆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多少人的经历只是浮光掠影。一排排造型精美、做工精致的青铜器皿,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云锦织造为何被称为“寸锦寸金”?在南京习俗中,生男孩为什么不能送五个蛋?这些问题对专业的文史工作者并不是难事,却很容易难倒普通的参观者,在普通大众和博物馆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墙。专业的讲解往往“一票难求”,语音导览又过于生硬。这时,这群博物馆里面的志愿讲解者,就正合时宜地满足了大众深入了解馆内文物的需求。

  “灰坑是什么?就是古代人放垃圾的地方。”“这个青瓷重沿罐,放在今天就是我们家里用的泡菜坛子。”5月7日,在六朝博物馆,下午两点半的一场志愿讲解中,讲解员身边围满了人,满头白发的老人、穿着汉服的女孩,还有正在上小学的小朋友都跟着志愿者,聚精会神地听着讲解。志愿者余宏玲身着青色服装,从六朝建康城大事记讲到近年来六朝建康城的考古发掘情况,又讲到六朝人的居住、信仰、饮食、服饰、出行等各方面。

  为了让观众理解“谢公屐”在当时多么流行,讲解员以当代人对潮牌国鞋的追捧作类比。她告诉大家,南京人喜欢吃鸭子,并非从明朝开始。“六朝时,就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南京。”在大家的笑声中,余宏玲意识到自己的这次科普会牢牢印在参观者的心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志愿者何齐曾拜师学过天津快板,每次讲解前和讲解结束后都会即兴给观众表演一段。独特的讲解风格让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守着点去听他的讲解。

  吴渊是浙江开放大学的一名教师,每逢休假,她便喜欢去各地的博物馆逛逛。她告诉记者,自己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来源于一位志愿讲解员。几年前,她们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她看到一名志愿讲解员,即使只有一个人在听,也在非常认真地讲解。她上前一听,发现讲解竟非常专业,而且讲解者用非常有趣的方式把深奥的文物知识讲活了。“我第一次觉得那些文物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着温度。”她说。从此,吴渊便爱上了逛博物馆。

  走出去,“流动博物馆”让文物“火”起来

  据了解,南京各大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自成立以来,在志愿服务上,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京电号”累计志愿服务时长万余小时,志愿服务场次超千场;“梅园红”服务时长约5400小时,累计服务游客3万余人,讲解场次2000余场;“六朝青”团队的服务时长更是达到了10万小时。这些数字,是各大博物馆守正创新,在严控馆内文物讲解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和学校、社区、部队等机构团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拓展博物馆的功能和影响力的结果。

  2023年,“梅园红”志愿服务团队着力打造了“梅园红”助残志愿服务队,联合南京市、区残协通过开展专场讲解、助跑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我是小小传承人”冬令营、夏令营活动,“500娃娃学非遗”,非遗进校园等大型活动以及专业的非遗类项目志愿者培训,将服务工作与民俗馆特色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之路。2021—2022年期间,渡江胜利纪念馆将“南京红色印迹展”送往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等学校,同时也送往高淳、江宁等各区社区,让大家了解南京这片红色沃土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宣传普及党史知识。

  在这些丰富活动的背后,有着无数志愿者默默付出的身影。如六朝博物馆的“大手拉小手——六朝青‘小青莲’培养计划”,面向全市10—17周岁的青少年。他们由“六朝青”志愿服务者担任导师,组队指导培训,经严格面试和全程培训后,为观众讲述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像播撒的火种一般,成为南京千年文脉传承的小小志愿者。

  守护民族记忆 助力全民科普

  如果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那志愿者们就是这所学校里最好的老师。据了解,博物馆志愿者始于20世纪初,首先出现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我国内地对于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探索始于1996年,上海博物馆在新馆开放之际,从上海各高校招聘了数十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曾说:“志愿者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环节,也是走向社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推广全民科普教育中,志愿者为博物馆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力和智力资源。

  余宏玲是“六朝青”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她学的是无线电专业,退休前从事外贸行业。因为对历史人文比较感兴趣,又非常热爱南京这座城市,并且喜欢六朝博物馆唯美的展陈设计,因此在博物馆招募志愿者时,第一时间报了名。她所在的团队中,有教师、公务员、电台播音员、茶艺师、京剧团演员,还有企业家和医护工作者。尽管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和博物馆事业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他们还是因为共同的愿望聚到了一起。“六朝博物馆要求全员会讲解,不仅有日常定时讲解,也有接待讲解任务,以及维持秩序、咨询服务等。做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看到游客听了我的讲解对南京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与热爱,就感到非常自豪。”余宏玲说。

  在每个博物馆,志愿者都必须“持证上岗”。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会组织优秀讲解员给大家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解展线、熟记讲解词、语音语调、仪态要领指导等方面。同时,带领志愿者走进南京博物院、城墙博物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等优秀的博物馆进行志愿工作业务交流。除例行考核外,渡江胜利纪念馆每年还对志愿团队不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如手语培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红色知识讲座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简泽菲介绍,比起专职的讲解员,志愿者的讲解实则更加“专业”。“很多志愿者都同时在不同的博物馆担任讲解员,他们会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出新鲜的讲解内容。同时,热爱使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文史知识。”简泽菲说。

  渡江胜利纪念馆原馆长、二级研究员吴小宝表示,志愿者团队的工作在南京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博物馆的志愿服务体系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但依然存在场馆讲解人员短缺的问题。如今,更需要这些怀揣着热爱并且具备专业素养的志愿讲解员,为“博物馆热”保温。他们如同一艘艘船,在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实现自我认可。通过讲解南京的历史人文知识,让社会大众与博物馆之间不再有距离。

  本报记者 邹云香 策划 向金莉

  

  图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志愿者讲解现场。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