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教育·悦读

家书一封抵万金

——读韩秀斌军旅新作《春天的思念》有感

社区新报 | 2024年05月10日

  自古以来,家书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唐代杜甫在《春望》里,就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连绵的战火中,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此时的一封家书足以化解所有愁绪。曾国藩、左宗棠、鲁迅、傅雷等众多历史人物和学者名人,也都曾以家书形式,劝诫、教诲亲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们的笔端,家书不仅绵绵不尽传递着情感的力量,更早已化为精神的图腾,紧紧联结着个体与亲人、家族,乃至与民族、国家的血脉渊源、命运走向。

  近日,捧读韩秀斌军旅青春三部曲之《春天的思念》一书,让我对家书的理解愈发深刻。在该书中,作者收录了26年军旅生涯期间,与亲人往来的100封书信,分为“父母·养育情”“姐弟·手足情”“亲戚·血缘情”三个篇章。这些家书,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泛黄,有的书写者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字字句句散发着温暖的气息,时隔多年读来仍激荡心怀、情透纸背。正如作者在自序《重读家书泪满襟》中写道,“这些用墨水写成的信件,是我与亲人之间的精神纽带,是我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唯一寄托”“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亲人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用生命中最微薄的物质,给予我最宝贵的支持和爱”。

  最是真情动人心。家书是亲情的自然流淌,是情感的寄托和见证。一封家书在手,就是用文字与亲人互诉衷肠。该书作者是一个把亲情看得很重的人。在信息相对闭塞、通讯手段落后的年代,传统的书信写作成为人与人交往交流的极其重要而又普遍的方式。作者在泪光中,深情诉说着与亲人的每一次相聚、分离。哪怕亲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生病就医、田间耕作等这些细小琐碎之事,也牵动着他的思绪。我们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当年经济贫困甚至落后的苏北乡村,巴望出人头地的作者一家人与志向高远、军营追梦的草根作者,自此开启了长达多年的“两地书”模式。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写不尽他与亲人相互的牵挂和惦念。那盼信时的急切心情,读信时的喜悦神态,复信时的娓娓叮咛,一来一往间,思念悄然升腾,亲情不断升华。毫无疑问,这些亲情的抚慰给了作者战天斗地的信心和勇气,以及不断前行的力量。

  一直以来,中国军人向来以冷酷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有的军人有时为了执行特殊任务,毅然不辞而别,甚至与家庭断绝关系。这些形象的刻画渲染,无意间给中国军人戴上了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的帽子。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情。透过该书收录的这些家书,谁能说中国军人一个个是铁石心肠?谁又能说中国军人一个个冰冷无情?此时,我们不难理解,只是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让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儿女私情装在心中。他们貌似冷血的背后,是以国为家、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苦和乐之间,他们最懂“断、舍、离”。他们是一群甘愿牺牲自我、舍弃自我的最可爱的人。不正是一代代革命军人牺牲奉献,以小我成就大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才坚不可摧,人民的生活才一天天更加幸福安定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中华民族传承赓续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一直引领无数中华儿女接力前行、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该书所收录的100封家书,聊的是家长里短,叙的是亲情乡情,文字未加修饰,语句未经雕琢,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题积极向上,字字句句闪耀着炽热的家国情怀。作者到部队后,将部队情况和自己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向父母和亲人汇报,“我在这里一切都很安好”“再苦再累我也会坚持的”“我获得了入伍以来的第一个连嘉奖”。父亲和母亲分别给他来信,“不要挂念家中一切事情”“为党为国出一份力发一分光”“愿儿在部队里好好地干”。还有大姐给他来信,“你取得最好的成绩就是对所有亲人的安慰”“做姐姐的为你高兴和自豪”。弟弟入伍后向他汇报“拿了第二个嘉奖”,他鼓励弟弟“当兵就是要当个好兵”……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每一位军人无私奉献的背后,都有无数亲人默默的支持、无悔的付出和期冀的目光。亲人的期盼、嘱托,作者的懂事、奋进,将小家与国家、小我与大我,联结在一起,让初进军营、初入军校的作者在工作训练中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显然,作者和亲人笔下的这些家书已超出普通家书范畴。

  家书抵万金,战士责任重。一封封家书,一头连着亲人、家族的血脉亲情,一头连着军人的责任担当乃至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些富有军旅特色的家书,流淌的是人间亲情,凝聚的是部队战斗力,描绘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美好未来。在通讯手段日趋多样,传统家书已渐被取代的今天,《春天的思念》一书凸显的时代意义弥足珍贵。想必,这也是该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让我们在作者的家书里,与他一同感知奋斗初心,感知人间美好,感知青春热血,感知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蒋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