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综合

戏曲与笔墨交融的艺术人生

——戏曲人物画家钱新明专访

社区新报 | 2024年05月10日

  钱新明,江苏泰州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新闻美术家协会首批会员,江苏报业传媒书画院画家,江苏省漫画协会理事,泰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泰州风情画派”“老钱微画”创始人,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老钱微画集》《钱新明童年游戏画集》《北调南腔·中国百戏画集》等,另著有报告文学集《世纪点击》,已在全国8家报纸开设“老钱微画”“老钱话戏画戏”专栏,十次在苏州、泰州、姜堰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参与全国省市联展百余次。

  艺术之路:从兴趣到专业,戏曲与笔墨的交融

  钱新明的画作,犹如一部部鲜活的戏曲史卷,将传统戏曲的韵味与现代绘画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自幼便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从小跟随老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进入职场后,他并未放弃对绘画的热爱,而是将这份热爱融入到工作中,从事专业的美术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钱新明逐渐将绘画题材转向了戏曲人物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将戏曲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钱新明开始主攻戏曲人物画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2年左右。当时,他深受江苏名家高马得先生的影响,对戏曲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戏曲文化和人物特点,他多次深入戏曲演出现场进行观察和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在创作过程中,钱新明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凭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断克服难关,最终创作出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戏曲人物画作品。

  通过长期关注和研究戏曲艺术,钱新明对戏曲剧种、角色、服饰、动作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他的画作中,无论是京剧的华丽、昆曲的婉约,还是地方戏曲的朴实,都能得到精准而生动的展现。他善于捕捉戏曲人物的瞬间动态和神情变化,将戏曲艺术的精髓通过画笔传达给观众,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舞台剧照,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钱新明的画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运用水墨画的技法,结合戏曲人物的特点和气质,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感的戏曲人物画。他的画作笔触细腻、墨色浓淡相宜,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又有现代绘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画作在戏曲人物画领域脱颖而出。

  在钱新明的画作中,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还能感受到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对戏曲艺术的热爱融入到画作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钱新明的画作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创作过程中,钱新明深受著名国画画家、金陵画院院长,享誉全国的漫画大师高马得先生的影响。钱新明在认真临摹高马得先生的作品,仔细研究其用笔习惯和色彩运用的基础上,将传统水墨技法和传统文化要素更多地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艺术成就:戏曲人物画的巅峰之作

  钱新明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人物画领域。其中,《京剧微画百图集——墨绎梅韵》是钱新明的代表作之一。该画册以梅兰芳先生五部经典戏曲的旦角形象为创作对象,通过微画写意的形式展现了京剧梅派艺术的独特魅力。每一幅画作都充满了生动的舞台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播京剧文化的重要载体。该画册的出版不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经本报牵线搭桥,在今年上半年,钱新明戏曲人物画选集将在部分艺术馆、社区等进行巡展,喜欢戏曲和戏曲画作的读者请关注本报消息。

  除了京剧人物画外,钱新明还深入研究了其他戏曲剧种,如淮剧、扬剧等。在钱新明的画作中,观众可以看到各种戏曲人物的形象,如华丽优雅的京剧旦角、朴实自然的淮剧演员、生动鲜活的扬剧角色等。他还将速写与工笔巧妙融合,对舞台剧目演出人员进行了非常传神的刻画,赢得了演职人员的广泛好评。这些形象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钱新明对戏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临摹与创作:里下河风情与《牙痕记》的灵感来源

  在钱新明的艺术创作中,临摹与创作相辅相成。他临摹名家作品,学习借鉴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同时,他也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情感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老钱画孙子”系列就将幼童的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画得活灵活现,舐犊情深、天伦之乐的美好情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里下河风情是钱新明创作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他通过深入观察里下河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将其独特的韵味融入到戏曲人物画中。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淮剧经典剧目《牙痕记》则是钱新明另一个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牙痕记》是一部讲述母子情深、悲欢离合的戏曲作品。钱新明通过对这一独特元素的深入观察和描绘,将其融入到戏曲人物画中,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牙痕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采访的最后,笔者惊讶地发现,钱新明与本报结缘已久,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曾连续为《社区新报》前身《南京广播电视报》创作“世界风光”主题漫画,用作一周电视节目的刊头画。对于共同推进戏曲人物画乃至传统文化的普及性宣传,笔者与钱新明一拍即合,双方商定将以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方式对百戏画作进行宣传推广。钱新明也对本报的“书与法”活动寄予了厚望,他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成为连接艺术家和书画爱好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繁荣文化艺术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通讯员 刘婉如 本报记者 邹云香

  策划 张昌永

  

  左图为京剧《四郎探母》,右图为秦腔《柜中缘》。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