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综合

传承甲骨国粹,我辈岂是蓬蒿人

社区新报 | 2024年05月17日

  接上期8版

  陈爱民介绍,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于1995年,是国内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一级甲骨文学会。近三十年来,学会致力于进行各种甲骨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教育科普、文创活动,成功举办多场在海内外产生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和艺术展览,2009年还曾在联合国总部举办联合国中国甲骨文书法展,可谓盛况空前。省甲骨文学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加入的会员达500多名,会员大多为院校、机关、科研、企事业单位的甲骨学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及爱好者,在省甲骨文学会的带动下,我省南京、苏州、徐州、南通、无锡、常熟等地也成立了甲骨文学会。20世纪90年代,陈爱民经南大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振韬副会长推荐加入学会,并协助徐先生编纂《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其后又在新华日报原主任编辑严东篱副会长、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虞友谦副会长的带领下,担任学会期刊《甲骨天地》执行主编,因此机缘获得了更多学习与磨炼的机会,也加深了与海内外甲骨学界专家学者的联系和友谊。

  “在江苏省各级党政领导的无私关爱下,在主管部门省社科联的正确指导下,在挂靠单位省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省甲骨文学会前四任会长赵绪成先生、徐自学先生、孙安华先生、王道云先生领导学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第五任会长,我深感责任重大,唯恐辜负了大家的期望。”陈爱民说。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普及一下研究甲骨文的价值和意义,您说的很多误读能不能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陈爱民:文字本身就是历史。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且从未中断传承,文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人类的早期文字有很多相似性,比如,甲骨文可以表意,很多字现在稍微思索一下就能明白要表达什么意思,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很多也像画画一样,说明文字的起源具有共通之处。但他们的文字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了,而我们的汉字虽然也在演化,但绝大多数还是能够追溯到根源,这个根现在看就是甲骨文。随着对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上古的传说、神话往往就能得到印证,甚至能够上升为“信史”,这对增强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以运回南京进行室内发掘的YH127坑的甲骨为例,其学术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一曼研究员的意见,该坑发现的17096片甲骨中,除8片牛骨,其余都是龟甲,其中有一块产地为马来半岛的大龟甲(武丁大龟)长达44厘米,宽35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块卜甲。这么大的龟甲只能是海龟,不可能是陆龟,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已经发展出发达的海外贸易,否则不可能与远隔万里的马来半岛有横向联系。此坑中还发现了一些改制的背甲,可推知殷人可能将甲骨穿成册。更令人震惊的是,此坑中发现了用墨或朱书写的文字,可以推断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未能保存下来。如果从稳定成型文字的范畴再放大、扩增一点,一些带有特定符号或文化痕迹的物件的出土,不仅可以改写我们的艺术史、文化史,还能改写人类的文明史。比如,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的“贾湖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约7800—9000年,它们是用鹤类尺骨制作而成,磨制得非常精细,有些笛身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图案,甚至还留有制作者的疑似题字。骨笛多为七孔制式,第六、第七孔之间还有一个小孔,经过测音发现可以发两变音,应该是为调整第七孔发音专门钻的调音孔。现代音乐家们使用这种竖吹的骨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目,保存完整的骨笛甚至能吹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乐曲。作为举世罕见的史前重要文物,贾湖骨笛的出土,远非改写了整部中华音乐史这么简单,它说明,在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5000年前)还早数千年的时候,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就已经翻越了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

  文字本身就有文化。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与字母文字相比,我们的文字文化内涵要丰富得多,单个的字母拆开来看没有任何意义,但汉字可不是这么回事。以“人”字为例,甲骨文就写得很清楚,是一个人侧身站立的形象,这既是非常具体的写实,也是对不同族群、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千差万别的群体的高度抽象。

  众所周知,人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在演变过程中由四脚着地转变成双脚着地。人站立起来,上肢得以解放,便可以利用双手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得双手越来越灵活。同时,因为站了起来,人的视野更为开阔,可以俯察,亦可仰观,可以近视,亦可远眺,可以前瞻,亦可后顾,更可以环视。上肢的解放、视野的开阔,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大脑的发育,从而使人真正成为“万物之灵长”。甲骨文“人”字准确地概括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本质的特征,无论男女老少、古今中外,正常的人皆具有侧立的基本特征。

  通讯员 张昌永 本报记者 王刚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