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7版
四、摸索好方法,事半功倍
所有老师都会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也许不以为然。其实,好的学习方法确实能对学习起到明确方向、把握规律、提高效果的作用。我在学习中一直注意摸索适合自己和课程特点的方法,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我尽量在这45分钟内消化吸收主要的知识点,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转,实现和老师的互动。在课堂上,思想绝不走神,绝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是大忌。记笔记也很有讲究,课堂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地记。我的做法是,书本上已有的东西不记,老师新增加的知识、例题等一定记下来。在笔记本的两侧留有一定的空白,便于课后复习时加上自己课外学的知识、疑问、新的想法等。这样的笔记就真正能起到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不是教材的拷贝或摘抄。
其次,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前面我说到坚持按“时间表”学习,科学利用时间,这既是时间安排问题,也是学习方法问题。在利用好课堂、自习这些整块时间学习的同时,我非常注重利用时间的边角料,主要是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我每天是步行上学的,走路的这几十分钟时间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边角料时间,我用它来回顾当天学的知识,也用它来进行考前的复习。我将书本的内容一页页地像放电影一样从脑中闪过,路走完了,书的内容也就在脑中“放映”完了。实在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回家翻书补课,这样印象格外深刻,以后就很难忘掉。用一张时间表、加上不浪费一点边角料时间滚动复习,一本书的内容在我脑中都变得立体而生动。高中毕业3年后的1986年,即将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我跟随老师们去无锡市一中招生,在课堂上接受学弟学妹们的提问时,我还能把历史书的有关段落背个大差不差,这全归功于中学时期一遍遍地“放电影”!
再次,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家长、书本,还有有经验的“过来人”,都会教给我们一些学习方法。别人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多半是有益和有启发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却存在适用与否的问题。比如,我们上中学的时候,特别流行清晨起来读英语、背课文,老师也要求我们这样做,但我却不适应,总觉得头昏昏的,记不进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就舍弃了这种方法。又如,那时候各科都流行做改错题,有的同学整本地看这样的书,最后脑子里混乱得都无法辨别正误。我抱定主意一本这样的书也不看,我记住了书本上正确的知识,还怕考试时做改错题吗?
记英语单词时,有的人习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有的人习惯一组一组地、通过记词根的办法背,而我却习惯把它们放进词组、句子、课文里去背,我认为只有把单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背,它才是活的,才能记得特别牢。因此,课文我是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背熟了,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就都记住了。在朗读的时候,自己再注意一下它的音节区分,记得就更牢。英语班英语学习要求自然高,我找了大量英语课外读物,采取“丢弃式”的方式阅读,读一本丢一本,记住多少算多少,在这样的反复阅读中,丢的东西很多,而记住的东西也同样越来越多。对于历史学习,我则采取了画表归纳法,把可以作类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归纳到一起,分析异同点,后来有一阵流行所谓类比题,我就能非常轻松地驾驭。这样的表格画了有好几本,后来被我父亲借给同事的孩子,就再也没有回来。实践告诉我,通过试验和摸索,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只要有利于掌握知识,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它可能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方法,也可能不登大雅之堂,我自己心里明白就行,管用就行。
(未完待续)
作者:张明,江苏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机关党委书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党的建设学会专家库成员,省级机关党员教育培训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