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通州区地方志办承办的“江苏方志大讲堂南通专场”开讲。讲座邀请到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顾问陶国良做了主题为“留住乡音 传承文化——我爱南通话”的讲座。讲座由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启祥主持,通州区机关干部代表、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文史爱好者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讲座中,陶国良从南通话的特点和现状、南通地区方言的分布及归属、南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解读了南通话的丰富内涵。南通话作为千年来在江海交汇之地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汉语方言小片,兼具南北方言诸多特点。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润下,南通话承载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珍视方言、留住乡音,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文化根脉的保护与传承。
陶国良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真情的流露。南通话具有音韵多变、词汇丰富、语法多变的特点。南通方言记录了南通10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反映了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传承了南通100多年灿烂的文化,南通话是一座内容丰富的知识宝库。陶国良通过介绍南通方言的语音特点来分析其复杂性:如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5个,声调4个,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音节(含四声)有1100多个;南通话有声母20个,韵母53个,声调7个,音节也有1100多个。南通话历经千年的演变,语音词汇语法多变,来源多样,包括中国音的遗传等。
陶国良提到,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中,南通方言渗透并影响了普通话的使用。南通话属于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区通泰方言片最东的一个方言点,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南通人学好普通话,首先要明确南通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区别。他总结了一些南通人学普通话的技巧,如在声母方面,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资”与“支”,“宗”与“钟”等。陶国良认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推广普通话、追求语言标准化的同时,应尊重和保护方言的多样性,重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策划 向金莉
图为讲座现场。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