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作为承载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节日,它蕴含了古人千百年来的生活美学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端午节的一天吧!清晨,勤劳的古人通常将提前准备好的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挂在门口,以避邪毒,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众所周知,艾草和菖蒲在几千年前便是古人防病疗疾的良方,除了挂艾草外,古人还会张贴各种符图饰物来“避五毒”,主要包括桃符、门贴符、天师符、五毒符以及各种药方符等
忙活了半天,该吃早饭了,“粽子节”当然要吃粽子。据《本草纲目·谷部四》载:“俗作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我国各地粽子种类繁多,形状纷呈。
演变到现在,形成南北两大派别:“南大北小,江浙居中”“北味甜淡,南味多样”。《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也记:“粽子性温味甘,无毒。在五月初五取粽子尖治疗疟疾,效果最好。”
吃完粽子,开始正式进入一天里的最高潮时刻——赛龙舟!城中所有居民几乎都会来看龙舟赛,他们有的站在桥上,有的站在岸边,龙舟健儿们卖力摇桨,大声吆喝,气势磅礴。脸上透露出志在必得之势,六月最热闹的一天,莫过于此。
看完比赛,又到饭点时间了。端午怎么少得了“五黄”和“十二红”,江浙一带的“五黄”主要是指黄瓜、黄鱼、雄黄、咸鸭蛋蛋黄和裹在粽子里的黄豆板,民间认为吃了五黄可以辟邪。一般意义上的端午“十二红”是指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石榴花、月季花、樱桃、枇杷。“十二红”的品种在不同的地方也会略有调整。为什么叫“十二红”?是因为这些菜肴寄托了人们对红火日子的向往,对凡事顺当吉利的愿望。
吃完中饭,来干点手工艺活儿,《清嘉录》中有关于雄黄荷包的记载:“制秀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皆系襟带间以辟邪。”佩戴香包是很好的卫生习俗,至今还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除了佩戴香包,端午节还有佩戴五彩丝的习俗,五彩丝在人们的心中有延年益寿、预防瘟疫疾病等作用,因此也被叫做长命缕、续命丝、百索、长寿线等。《风俗通义·佚文》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做完手工,该沐浴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端午节,家家户户最期待的莫过于泡“浴兰汤”了。
选用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浴,不仅可以祛邪避瘟防痱止痒,还可以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增强抵抗力,可谓兼具“香气”和“实力”为一体。洗浴完佩戴好香囊和五彩线,该进入下午的娱乐项目了,“斗草”便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游戏,据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端午节正值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人们在踏青采草之际斗草嬉戏,斗百草之俗便自然产生。斗百草主要包括文斗和武斗,文斗主要是比赛对自然界百草名字的熟悉程度,互相以草名对答,对不上者输;武斗主要是比草的韧性,以强健者为胜。斗草游戏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延传至今。
一天接近尾声,该饮雄黄酒小酌一杯了。“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湿墙壁间,以祛毒蛀。”古代端午节,人们多少都要喝点雄黄酒,有祛毒除疫的习俗,儿童不能饮酒,就用筷子沾点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王”字,有祛除五毒的效果。喝剩的雄黄酒洒在屋角床下,也可以使毒虫不敢靠近。当然,现在的端午节不再有饮雄黄酒的习俗了,因为雄黄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有毒,但是学古人一样,洒少量的雄黄酒杀菌消毒还是可以的。
毕竟过节,娱乐、怡情两不误嘛!
来源: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微信公众号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钱新明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