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方志江苏

惯看繁华,宠辱不惊慢扬州!

社区新报 | 2024年06月07日

  扬州,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江河湖海都是它的生命之源。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锹,便是在扬州开挖。凭借这段古运河和众多湖泊,以及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扬州的繁华持续了2000多年,被史学界誉为通史式繁华第一城。

  作为河港海港兼有的交通枢纽,扬州成为了粮食、淮盐、丝绸、茶叶、金银铜器的重要集散地,也孕育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与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这座浪漫的城市,确实配得上“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盛赞。

  江海相连

  扬州富庶甲天下

  水,何以支撑起了扬州两千多年的繁华?扬州地处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临淮河穿城而过的淮安,河湖密布。

  公元前486年,为沟通江淮,北上伐齐,吴王夫差调集大量民夫,成功开凿了邗沟。这条长约150公里的运河,自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成功地将长江与淮河连接起来,实现了南北水运的初步贯通。西汉吴王刘濞因运输盐铁继续疏浚河道。隋朝开凿运河联通了洛阳和扬州(时称江都),隋唐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为扬州开启了经济和文化繁盛的大门,一时间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彼时的扬州还是一个滨海城市,这里早期曾是长江的入海口,有“淮南江北海西头”之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当时的扬州港既可沿长江西进内地,又可沿运河南来北往,更可向东出海联通世界,江、河、湖、海联结成发达的水上交通网,扬州城中聚集了大量罗马人、波斯人、南洋人等,也成为了朝鲜半岛和日本来的交流人士的中转站。

  扬州是唐代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扬州“雄富冠天下”,虽不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但商业却十分发达。西汉初年,政府实行开放的盐铁政策,吴王刘濞就因“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而富甲一方。

  到了宋元时期扬州盐税收入更是位居全国首位。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今日财富之源,煮海之力,实居其半”。这足以说明当时扬州盐业的繁荣。在清代,毗邻黄海的两淮地区依旧是全国最大产盐区,而临运河、通长江的扬州,则是淮盐重要的集散、转运之地,吸引大盐商们云集于此。

  这些富甲天下的盐商在扬州争相修建精美的园林,瘦西湖是如今扬州最负盛名的园林。清代的瘦西湖就已形成今天所见的狭长水道,水源即是大运河。乾隆第二次巡幸江南时,五亭桥已优雅横卧于碧波之上。为了逢迎皇帝,盐商们各展巧思,广造园林,生生营造出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绝妙江南景致。除了瘦西湖,扬州还有个园、何园、小盘谷、逸圃、卢氏盐商住宅等私人园林,亦是争奇斗巧、各有千秋。

  惯看繁华

  宠辱不惊慢扬州

  扬州城市故事,如澎湃的广陵潮,高潮迭起,连绵不绝。这座城市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饱受过“废池乔木”的悲怆。

  西汉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是“才力雄富,士马精妍”的盛况,然而五百多年后已是颓败芜城。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加上罗城的兴起以及诸多名臣的治理,唐代的扬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两京之外中国城市经济最繁盛的地方。正如王建的诗句所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资治通鉴》则写道:“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明代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同时,手工业作坊生产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随着大运河便利性的提升以及清帝数次南巡,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的扬州经济迅速恢复,城市生活空前繁华,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使扬州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无数文人雅士在这个浪漫之城留下印迹。

  李白笔下的扬州是“烟花三月下扬州”;张若虚眼中则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杜牧流连于此,感慨“十年一觉扬州梦”;而诗人张祜则在这里找到了人生归宿,留下了“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佳句。

  扬州官吏自古崇文风气甚盛,一些盐商为了官场结交,也附庸风雅,捐资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等。盐商们还盛行养士之风,向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或海量藏书,用他们的作品装点门面、结交权贵。因此,各地文人墨客、书画名流,纷纷汇聚到扬州。

  扬州的城市生活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显得繁盛而有活力。饮茶饮酒之风盛行,无论在酒肆,庭院还是虹桥,文人雅士们赋诗作画、焚香品茶、互相唱和,为这个原本就崇尚学问和诗歌的时代更增添了儒雅的色彩。

  精致的生活艺术在扬州随处可见。虽远离山水,但家中有“湖山胜景”,富商大户们的私家园林大小规模各异,大者如影园,广达数亩,小者如容膝园,仅十数步。但能各得其所,各逞所长。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运用花窗借景、半壁亭台、贴墙叠山、环阁凿池。其妙在变化,理及精微,颇具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

  绘画大师石涛著名手笔——片石山房,不但享誉当时,即使在今天,也还是造园艺术中的经典范例。片石山房位于晚清第一园扬州何园内,因整个山体均为小石头叠砌而成,故称片石山房。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片石山房内“二厅之间,湫一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其为石涛叠石造园的“人间孤本”。

  巧夺天工

  匠心独运寄情思

  富可敌国的商人们将大量金钱用于奢侈挥霍的生活与社交,大至园林建筑、厅堂陈设,小至文玩摆件、文房小物,无不雅致精巧,独具匠心,在这样的影响下,扬州成为了消费城市的突出代表。这里虽无金银矿藏,但黄金白银完成了从原材料到商品的蜕变,在本地能工巧匠的手中,幻化成精美的器物,上奉宫廷,下达百姓。

  明清之际,扬州的手工业尤为繁荣,尤其是玉雕、漆器、刺绣、象牙浅刻、剪纸、砖雕、瓷器等工艺品,均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这不仅反映了手工业技艺的新进步,更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品格的一种象征。这些精美的物品大都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色彩美妙,富有生活情趣。例如,在婚礼中,常用的漆艺妆奁和衣箱、双面绣的团扇、纹饰各异的铜镜、工艺繁复的金银首饰、图样喜庆的精美剪纸等,都体现了扬州文化的精致与细腻。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影响下,扬州形成了中正平和、崇文重教、喜文爱美、精致细腻的生活方式。扬州漆器正是这一精神气质的外化。作为日用品的漆器,轻便、美观、牢固、耐用。在历代扬州工匠的加持下,漆器从普通的日用品蝶变为珍贵的艺术品,巧夺天工的漆器髹饰技艺,丰富多样的纹饰之美,赋予了漆器千文万华的审美价值。

  扬州刺绣是中国“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的传承。扬州古代繁华富庶,人们衣着起居,多以刺绣为饰,大多妇女自幼即工刺绣,故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随行人员就有扬州绣师多位。艺人们用花鸟、山水、四季、雅趣为题材,用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装点着淳朴安适的生活,传递给世界形与色的震撼,展现文雅浪漫的扬州仪式感。

  扬州,在国人心中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浪漫生活的象征。人类对美的追求亘古不变,在精致器物的华彩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扬州文化的深厚、典雅与秀美,也可以领略到大运河文化的灵动包容、生生不息的韵味。

  文章来源 方志江苏

  视觉中国供图

  

  图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

  

  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