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综合

南京矿博润物有声 晶彩科普烛照未来

社区新报 | 2024年06月07日

  你是否带孩子体验过这些活动?在沙漠中寻找陨石,在石块中敲出一块三叶虫化石,在沙地中淘出宝石,抑或在众多石头中辨认出雨花石……

  5月29日—6月2日,数万亲子家庭涌入位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南京(国际)矿博会现场,科普活动区淘沙淘宝、猎陨体验、敲化石、开启玛瑙球等互动区域前,挤满了排队的孩子和家长。

  现场除了科普研学亲子活动,还有多场科普知识讲堂。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讲堂的张正老师,带来了《恐龙与“龙”》的讲座;杨帆老师则为孩子们讲述了《多彩的矿宝石》,带领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美丽矿物。现场小朋友们个个张大嘴巴,惊叹于美丽矿石的璀璨闪耀,在矿物世界里流连忘返。

  本届矿博会由江苏有线携手中国观赏石协会、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共同主办。

  从“讲知识”到“传精神”

  把博物馆搬到家门口

  1831年12月27日,“贝格尔号”从英国普利茅斯启航。这艘船上载着一位特殊的乘客,他怀揣着《地质学原理》一书,开始了这场改变一生的伟大航行,他就是22岁的查理斯·达尔文。考察古洞穴,收集古化石,从火山、地震中逃生,这次偶然让达尔文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锤炼成为一位成熟的博物学家。

  正因为有生生不息的探索者、冒险者、实践者,他们把自己搭成人类的阶梯,我们才有幸于历史深处觅知音。

  历史上,全世界较早建立的博物馆都离不开自然标本的收藏。2023年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自然博物馆可不是建个馆就能开门那么简单,它要注重内容。”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曾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公众提供内涵丰富的科普产品。”

  一个月前,坐落于南京紫金山麓的江苏矿物文化交流中心,迎来了一场文学大家与天然矿物的思想盛会,阿来、苏童、邱华栋、李修文、胡学文等十多位文学名家到此感受矿物文化的博大与自然造化的神奇。

  “这个‘中国哈达’好像婴儿的襁褓。”“修文兄,这块矿物上的图案是不是很像你的新作名字《猛虎下山》的场景?”在这些文学名家眼里,自然造化的结晶有着不一样的面貌和表达。

  阿来对地质学颇有研究,对馆内各种矿物的结构和成分如数家珍。他曾在《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中写道:“听哪,矿脉在地下走动/看哪,瀑布越来越宽。”这些源自大地的创作,与他经常上山敲石头的爱好密不可分。在阿来看来,由三个“日”组成的“晶”字,象征着漫长时间的演变。与矿物近距离接触时,他能感受到,在地球生命史上,人类那须臾的生命历程显得如此令人惊喜。

  在苏童眼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块通体呈红色的菱锰矿“中国皇后”,而它正是去年举办的首届南京矿博会的亮点展品。

  如今,“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社会新风尚,从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登场了!敦煌》的爆火,到“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会动的清明上河图、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等入画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的展厅早已延伸进公众生活,延伸向更广阔的世界。

  博物馆长共话发展

  自然狂想曲掀起科普狂潮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探寻文化发展之路时提出的思路在现今仍被奉为圭臬:“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博物馆事业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只有在与不同民族国家的交流互鉴中才能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5月29日,盛会再现。第二届南京矿博会上的“国际博物馆文化交流大会”,邀请到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馆长,如曾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矿物博物馆、莱斯西北博物馆董事会主席的吉恩·迈伦,意大利帕多瓦自然与人类博物馆馆长法布里齐奥·内斯托拉,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杨良锋,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深圳珠宝博物馆馆长王振等,分享他们对博物馆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创新理念,探讨博物馆的跨界融合与不同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等问题。

  吉恩·迈伦曾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矿物博物馆、莱斯西北博物馆两大矿物博物馆董事会主席,在材料科学尤其是半导体领域卓有建树。他认为博物馆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过去和未来。桥的一端保存着关于“行星和恒星、动物与我们、恐龙、火山爆发、矿体形成”等过去的秘密;另一端则通向“半导体、拯救世界、宇宙起源、小行星采矿”等关于未来的命题。

  法布里齐奥·内斯托拉则通过讲解馆内布局和展陈,告诉现场听众这个拥有800年历史的著名大学如何在其最新成立的自然与人类博物馆中,将矿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成果汇集一堂。通过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和互动设备,为各类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体验。

  中国地质博物馆目前馆藏标本55万余件(套),集地学研究、知识传播、自然资源文化建设和成果宣传于一体。通过《地博讲堂》等科普讲座,“恐龙的‘蛋’生”“矿意飞扬——矿物与艺术主题展”等主题展陈,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传播最新的地球科学成果。浙江自然博物院则从馆舍天地“迈向”大千世界。置身其间,观众可以触摸亿万年前的化石,感受古生物的生命脉动;也可以欣赏姿态万千的矿石,了解地球深处的秘密;同时,馆方通过举办科普展览,追溯大陆漂移和山脉形成的过程。

  深圳珠宝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珠宝为专题的公共博物馆。王振重点探讨了“自然类与艺术类展品的展陈艺术实践”这一话题。他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展陈应朝着更加强调互动、更加注重体验的方向发展。丽江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博物馆的还原式展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艺术装置等,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方式,让展陈的效果更加逼真,体验感更好。

  守护民族记忆

  助力提升全民科普素质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论文《博物馆之功能》,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在《将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两篇专论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必须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展积极的活动,使之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要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校外教学园地。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教育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如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怎样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后,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是博物馆实践其教育功能的核心问题。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南京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奇志指出,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它不同于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自选式学习”方式,观众是主体而博物馆是辅导者和引导者。观众可以通过接触实物增强体验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弹性的策略和教材,同时以多元评估检视学习成果来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文物到展览,从展品到讲解,从知识到体验,现代博物馆越来越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建立和参观者之间的情感纽带,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正如去年年底在宁开展的“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当置身展厅之中,你能感受到奔腾的江水在脚边一路向东流去,不舍昼夜;用杵臼不断敲击一块孔雀石直至将其捣成粉末,先民制作矿物颜料的情景便悠然再现。一个民族的未来藏在它的过去里。知晓来时路,方能行更远。博物馆似一位忠实的信使,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个人情感和民族记忆之间建立起彼此沟通的桥梁。

  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代表团一行五人出现在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在伦敦举行的第13届大会上,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博物馆人的目光。它标志着中国博物馆界在时隔近40年后,恢复了与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博物馆行业组织的联系。此后,中国的博物馆重新走上世界博物馆的舞台,展现其独特的风姿。同时,在与其他国家的博物馆的交流中,不断寻求融合创新。

  如今,国内博物馆在展陈时越来越重视文物的阐释工作,让历史开口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馆方不断借鉴国内外博物馆优秀的案例,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创新设计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让其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与文物互动并发生关联,产生心灵与感情上的联结,从而实现博物馆的“熏陶式”教育功能。

  本报记者 王倩 策划 向金莉

  

  图为2024第二届南京(国际)矿博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圆满举行。  受访者供图

  

  图为南京矿博会的沉浸式科普体验活动,吸引了上万名青少年前来打卡。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