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综合

微短剧:想象的生活与生活的想象

——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

社区新报 | 2024年07月05日

  1分钟古今穿越到达“人生巅峰”,3分钟从一见钟情到结婚生子,10分钟实现复仇,15分钟过完一生……微短剧堪称视频版网络“爽文”,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情绪满足。作为新型娱乐方式,微短剧在市场上迅速崛起。同火爆程度不同的是,其口碑一直争议不断。在大众印象中,微短剧的形象是粗制滥造、内容俗套、缺少精品。

  但微短剧真的就只有烂片吗?《逃出大英博物馆》《四平警事》等优秀短剧短小精致、立意深刻、制作精良,让业内外人士看到微短剧走向精品化的希望。为此,江苏有线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晖,探讨微短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开辟短视频新赛道

  微短剧成为新业态

  赵晖教授及其学生是国内较早对短视频产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团队。在她的研究视野中,微短剧和长剧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她认为应该将微短剧放置在短视频的视野和框架当中去研究。微短剧是在短视频赛道中,随着用户数量的扩大和制作质量的提升,迅速分化出来的垂类赛道,即虚构性叙事。它是短视频产业向高阶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个赛道当中,不应该单纯把微短剧理解成一种形态,而是一种业态。

  微短剧为什么是一种业态?赵晖分析说,在整个全媒体建构中,它改变了媒体生产的形态。从生产者、消费者到接受者,三位一体的主体身份的建立,更出现了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以及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形式。当UGC和AIGC“合谋”,会碰撞出巨大的火花,产生更多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微短剧是在技术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视听艺术形态。它在社交网络中担当了黏合剂的作用。这个黏合剂以视听的面貌出现,永远在寻找观看者,因此迅速形成了视听的圈层和虚拟群落。

  在这个群落当中,微短剧无疑比短视频发挥出来的动能更加有效。因为短视频需要一定的真实性讲述,但微短剧可以完全虚构,因此形成一种“生活的想象与想象的生活”的艺术表达形态。微短剧可以垂类到生活的千行百业中,包括政务关系、经济模式的转变,广告投流方式的创新等。“通过一种视听形态寻找到观看者,也就是用户。同时,两者之间相互呼应,搭建价值圈层。从这个层面讲,微短剧它是一种全新的业态。”赵晖说。

  五个维度

  共塑微短剧的“想象空间”

  在快节奏的时代,微短剧蓬勃发展。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又有着怎样的想象空间?赵晖总结了五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维度。根据数据统计,去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已达到373.9亿,但行业中对去年的市场规模估值早就超过500亿。两年后,微短剧的市值预计会突破1000亿。不仅是在国内,中国的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发行和营销过程中依然非常火爆,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第二个维度是社会价值。据赵晖观察,有众多的微短剧已成为资本的砝码之一,它甚至参与到建构“信息茧房”,包括“情绪茧房”和“价值茧房”的过程中去。因此,它既有正向的经济作用,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很多良莠不齐的微短剧大多以哗众取宠的面貌出现,在疯狂追求流量时,放弃了应当坚守的艺术价值。第三个维度是艺术表达,微短剧的入局使得剧集产业的格局急遽调整。现在的长剧也推出了像《我的阿勒泰》一样的迷你剧。微短剧和长剧虽然是分属不同的两个“物种”,但在观众看来,它们同属一个赛道。这就意味着微短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剧集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四个维度是“艺技融合”,即艺术和技术的融合。非常多的题材,像中国神话等,也推出了AIGC制作的经典微短剧。那么微短剧也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甚至是新人才的孵化器。我们应当思考如何使用技术并让其在艺术中发挥出它的优势。第五个维度则是微短剧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同频共振。无论是跟着短剧去旅行、去看国防抑或是学科普等,都指向一个维度,即微短剧和生活中服务功能的同频共振。视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深入地参与并浸透到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媒介社会化深度融合的局面。一个视听化的时代已向我们走来,一个新的传媒格局也正在形成。

  “非常希望这个计划能够真正地团结国内的大学生,团结那些有志于用新的视听形式去表达生活、表达感情的创作者,创作出具有真善美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不仅仅在国内的赛道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国际传播中,把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的形象,带到国际社会当中,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负面性解读,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同频共振。”对正在进行的“微光计划”,赵晖充满了期待。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策划 向金莉

  

  图为采访现场。 田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