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综合

从“古董铺子”到“博物馆之城”,打造“有看头”的南京

——专访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

社区新报 | 2024年07月05日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是重要阵地。2024年南京矿博会与国际博物馆文化交流大会在宁召开期间,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馆长接受专访,结合南京文博事业工作,谈谈她的思考与体会。

  南京:从“古董铺子”到“博物馆之城”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总要来趟南京吧”。近几年,南京这座城市“爆火”,游客纷纷涌入,其中“有看头”的南京各大博物馆也备受关注。2023年,南京共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全市仅博物馆就接待了3448万人次。目前,南京已有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坐拥“七馆一所”的南京市博物总馆去年全年接待了370万人次,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6%左右。

  “南京有着3100年的建城史、450多年的建都史,用现在的话来说,南京自带流量、自带大IP。”宋燕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形容“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比如一段1800米的长江路,就坐落着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与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代表着南京的一段历史,“在这里行走,就会与其承载的1800年历史不期而遇,每走一段就与一个时代相遇。”

  从“古董铺子”到“博物馆之城”,南京目前已拥有博物馆80座,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年制订的《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中,至2025年,南京将力争新增备案注册博物馆100座以上。“南京现有的博物馆类型可谓百花齐放。”宋燕列举道,“有历史类、艺术类、综合类、非遗类博物馆,包括红色的革命纪念馆,而且还有很多高校、企事业单位都在做自己的博物馆,都极具特色,所以许多人喜欢来一趟南京,正是因为众多拥有深厚底蕴的博物馆在做很好的支撑。”

  让博物馆成为“全民课堂”

  “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习总书记对广大文博工作者的谆谆叮嘱犹在耳畔,从事文博事业30多年的宋燕感到振奋:“总书记说的既是对我们文博工作的最高肯定,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行动的方向。”

  在宋燕眼中,博物馆是一所内容丰富、百科全书式的大学校。她表示,只有收藏好、保管好、研究好并深度地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再通过优质的展览、有品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需求。

  宋燕认为,博物馆不仅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更是“全民课堂”。她提出了“分众教育”的概念——即分年龄段的教育。“目前很多博物馆针对青少年有自己的课程教育,有些是结合中小学的教材进行的。同时我们也有针对女性团体、‘银发’群体等开展的相应课程内容,我们力求为每一个年龄段的观众量身打造,让他们在博物馆中都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展览,或者参加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教育中去。”

  “科普殿堂”自然类博物馆不“冷门”

  在如今“受捧”的博物馆中,除了历史类博物馆已成当下热门,南京的自然资源更是丰富,由此也细分出众多博物馆及科教基地,有古生物类、地质类、植物类、昆虫类、天文类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宋燕认为,与历史类博物馆相比,南京的自然类博物馆不仅不“冷门”,还是很多低龄观众喜爱的“科普殿堂”。“南京的自然类博物馆还是不少的,也比较有特色,像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等,而且在这类博物馆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低年龄小朋友,所以相关的亲子游或者是研学内容非常多。”

  所以,为了打造出满足青少年求知欲的“第二课堂”,赋予博物馆教育以生机,宋燕的建议是:“自然类博物馆接下来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可以是更好地结合自身藏品,贴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及需求,更好地做一些社交课程的研发,包括展览内容解读等,为这些孩子们做出更好的展示。”

  今年,南京市博物总馆整合旗下文博资源,推出名为“博物南京”的宣传平台,更完整地展示了所属“七馆一所”的藏品及展览内容。“我们不仅是为了展示总馆自身的文博资源,也想把南京市的备案博物馆包括自然类博物馆,在未来做全面的宣推,让大众对南京的博物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能立体地解读这座城市,明白为什么‘总要来一趟南京’,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的博物馆。”

  通讯员 彭珵 本报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