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方志江苏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社区新报 | 2024年07月05日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堪称最柔婉的胜地。这里既没有粗犷豪放的金陵王气,也没有苏北平川的无垠旷达,而是在优雅中透出素净的古典诗意与情致。正因这份柔婉,所以苏州容纳了绵延纷繁的历史和百花齐放的人物。其每一块土地,都拓印着名人的足迹;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韵味深长的诗歌的乐章。

  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一直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素有“丝绸之府”与“工艺之都”的美称。除了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精致、细腻、柔美的千年古韵,氤氲了古城苏州的绝世风华。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船女吴歌的梦里水乡,倒映着大唐烟云中韦应物的身影。韦应物于公元788年秋天就任苏州太守。当他登上城西北的重玄寺阁时,情不自禁放歌抒怀:“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他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在治吴三年间,不但一枝一叶总关情,体恤百姓的生活疾苦,而且广交文人学士,深得民心。

  正当韦应物在苏州与儒士们酬唱雅集之际,一位旅居苏州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对前辈的风流雅韵与廉洁奉公不胜仰慕,心中默默立下志愿:“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这位少年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生在中原,却有着一颗江南的诗心。几十年后,即公元825年3月,53岁的白居易果然被任命为苏州太守。苏州的长官本应称苏州刺史,因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故苏州刺史又称吴郡太守。“太守”的称呼似乎比“刺史”更为文雅,所以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前者。

  白居易到苏州任上后,勤政爱民,一条七里长的山塘河堤,仅一年便修完了,后被称为“白堤”,至今仍是山塘繁华之地。此外,他还开渠引水,使阊门到虎丘水陆两路通行便捷。在苏州,白居易写下了“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等千古佳句。也在这里,白大人骑马摔伤,又患有严重眼疾,苏州实在居不易,上任仅17个月的白哥只好辞官回洛阳。临行写下了五言诗《别苏州》:

  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

  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

  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

  回乡后又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公元831年的冬天,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受命接任苏州太守。赴任前,刘禹锡特去洛阳看望好友白居易,两人相聚半月有余才依依惜别。当刘禹锡抵达苏州时,正逢水灾过后,他心怀悲悯,立即报奏朝廷,从粮仓中拨出12万石大米,按户分给百姓,并宣布免除赋税徭役,从而安定人心,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为此,他获得了朝廷嘉奖,并被赐予紫金鱼袋作为奖赏。《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梦得之为州,当灾疫之后,民无流徙。”当他调任汝州时,苏州的官员和百姓也前来送行。大诗人刘禹锡动情地吟出了“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的诗句。

  贞元六年春,韦应物被免去苏州太守之职,却因家贫无法立即返回长安,只得寄居于苏州永定寺。因生活条件艰苦,大约第二年初便在苏州离世,后被运回长安,十一月才归葬少陵原祖茔;而白居易也曾因囊中羞涩,从洛阳到苏州,跋涉了两个多月才到任上,离任时带走的,除了苏州百姓的依依泪水,还有自己的两袖清风;而和苏轼一样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路上的刘禹锡,更是穷得只剩下来苏州前写的《陋室铭》了。

  三位诗人,三位太守,三位清官,又在同一个地方为官,这不仅是苏州历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且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因此,人们就建造“三贤堂”来寄托他们的缅怀之情。宋人《中吴纪闻》称赞“姑苏自白、刘、韦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

  比三位太守更有儒雅风度和浪漫情怀的苏轼,在古城苏州也留下了足迹。明月高悬的秋夜,瑟瑟荻花随风飘舞。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和听琴的相遇在一条船上。小舟系在桥头,像一桩柔肠百结的心事。苏轼端着酒杯,凝视美人腰间的玉佩,随着拨琴手指的移动,发出细碎的撞击声,叮叮当当,若雨打芭蕉。那斜挽珠钗银钿的乌髻,和内遮外露的立领苏绣长裙,遮遮掩掩,无不倾诉着女人柔美温婉的心事。就像那丝竹的阳关三叠,该箫则箫,该琴则琴,偶尔一声碰铃,恰到好处,便有摄人心魂的魅力和意味,女人的万种风情,也就在这昆曲和苏剧的故乡,淋漓尽致地绽放出了令苏轼心动的华彩篇章。于是,多愁善感的情怀,在这个被曹雪芹称为“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的水乡,让诗歌与琵琶说尽了。虽然苏轼并未在苏州担任过官职,但他在杭州、湖州任太守时,六次绕路来苏州游览。吸引他的,除了大唐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名流的诗意绝唱,还有苏州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苏州是最淡泊官场名利的,苏轼来了就不想走。在苏州,诗人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在苏州,大宋诗人苏轼下田耕作,在这片流淌着国风诗韵的土地上,教农人唱歌写诗做红烧肉。只有在苏州,文人的诗心才算找到真正的归宿。

  吴侬软语的苏州,还吸引了六次南巡的乾隆皇帝,他四次驾临苏州天平山游览怀古。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国宝级画卷《万笏朝天图》,就生动描绘了乾隆南巡苏州,百官接驾的场景。天平山是范仲淹祖茔地,乾隆到苏州不仅是因美景美食,更多的是因喜爱和看重这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大文豪。范仲淹曾在返乡苏州任职的一年里,修水利,建文庙,还创办了宋代历史上第一所也是规模最大的苏州学府。他为官37年,一生忧国忧民,廉洁修身,被后世称为“最美完人”。

  苏州,这座天堂般的城市,在绿荫下还孕育着许多故事:才子唐伯虎在这里将“泼墨即见鸟语花香”的诗情,寄托在山水间;茶圣陆羽在这里品茗,并将天平山白云泉的水命名为“吴中第一水”;“四绝全才”文征明在这里与沈周共创“吴派”……李白,杜甫,温庭筠,欧阳修,李煜,吴昌硕,王安石,李清照,范成大,颜真卿,赵孟頫等等,各以各的姿势一步一诗,把家国情怀与盖世才华,走成一首首千古绝唱。

  苏州的风景,苏州的历史,苏州的风流,在浅吟低唱中光芒四射,像一面亘古不坠的旗帜,让人仰望千年!

  作者:申海芹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大众文学艺术院常务理事,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淮阴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方志江苏)

  本版由视觉中国供图

  

  图为苏州寒山寺与枫桥景区。

  

  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