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人文·历史/地理

无锡有个“大眼镜”

社区新报 | 2024年07月05日

  “梁溪脆膳”是无锡的一道名菜,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稀罕物,要在大饭店里才能吃到。随着这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城乡大小餐馆的寻常物了。不过,吃脆鳝不能忘记一个人,此人绰号“大眼镜”。“大眼镜”名叫朱秉心,本该家喻户晓的他,却一直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很少有人知道。偶尔也有人为他写文章,但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信息还是很有限。

  二十年前我看到资料,说梁溪脆膳原名“大眼镜脆膳”,大约创制于晚清时期。传承人朱秉心是惠山直街人,他父亲在惠山街上开个专卖熟菜的“油货摊”,朱秉心从父亲那里学得了炸脆膳手艺并发扬光大。

  2009年7月底,朋友跟我说他前几天在惠山黄公涧偶然遇到一个老太,交谈中她自称父亲是做脆膳的“大眼镜”。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引见。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在朋友的带领下冒雨拜访了这位老人,老人是朱秉心的小女儿,住在惠山直街。那时候,惠山古镇修复工程已经开始,她住的地方很快就会被拆迁。由于跟父亲年龄相差悬殊,老人对父亲的生平知道得并不多,只告诉我父亲常年戴一副大眼镜,还骑一辆自行车,给别的饭店送脆膳。在我的启发下,她回忆起1946年蒋介石来无锡避寿,曾在惠山的“万卷楼”吃过他父亲做的脆膳,还给题了几个字,内容不记得了,题字的纸也烧了,只知道是用钢笔写的。老太最后拿出一帧镜框,里面装裱的是他们的全家福照片,照片里一共有大小十四个人。照片中的朱秉心身材魁梧,穿长袍马褂,戴黑缎六合帽,与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副醒目的大眼镜。朱老太最小,被母亲抱在手里,还不满一岁。朱老太让我把照片从镜框里取出来翻拍,还答应我房子拆迁的时候送我几个碟子作纪念,这是她父亲当年盛脆膳的餐具,一直藏在阁楼上。可此后,我一直没接到朱老太的电话,惠山直街也早已旧貌换新。老太去向难寻,那副大眼镜便一直挂在我心上。

  我收集民间档案这么多年来,有了一个执念:你心心念念的东西,往往会有灵机照拂。什么时候,你想要的东西突然就冒出来了——“大眼镜”就是这样。

  去冬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在一堆废纸里忽然发现了朱秉心小儿子的资料,再翻,又翻出了跟随朱秉心干过十年的职员王根泉的资料。窃喜之余我毫无理由却满怀期望地念叨:“大眼镜”快出来了吧?几天后,“大眼镜”果然出来了——一份关于他的20几页的资料,还有半身照片。这惊喜堪比收藏家捡了大漏,我赶忙小心翼翼地打开阅读。

  朱秉心本名朱泉根,出生于1893年10月3日,这大概是阴历。朱秉心是他上学后起的学名。1954年12月,他家的住址是惠山直街3组45号,四年后住址有变动,为惠山直街68号,这也许是新编门牌号码的缘故。父亲叫朱顺生,母亲朱张氏。朱家祖上以饭店为业,父亲在惠山横街开饭店,可能因为名字中有个“顺”字,店名便叫“顺裕馆”。这个时候的朱家,家境不错,除了饭店,还有三间房屋和5分5厘土地。

  朱秉心1901年到1904年在惠山张氏祠堂私塾读书,三年后辍学回家,帮父亲打理饭店,做杂务、学烧菜。1905年,家庭遭遇大变故,父亲去世。13岁的朱秉心还没有能力经营饭店,只能把它出租给别人。第二年,朱秉心到无锡北门湾巷的一家小饭店当学徒,一年半后,又转到位于北门吊桥附近的德仙楼当学徒。1910年底,18岁的他出落成一个粗通饭店业务的小伙子了,便收回了出租给别人的“顺裕馆”,自己接手做老板。然而,小朱老板出师不利,经营才三个月,就遇到了兵灾,全家关了饭店,逃亡到阳山陆区避难。两个月后又回来开店,但不久又关门。1911年的下半年,经兄弟朱秉礼介绍,朱秉心到北门状元楼工作;1912年到1915年,又到北门吊桥福兴园当帮堂。1915年的7月,朱秉心终于修炼到家,再次把自家饭店的招牌在惠山横街上挂了起来,“顺裕馆”重新开张营业。这一开就开了20年。到1935年,惠山横街的房子遭回禄之灾,一把火全部烧光,朱秉心又把饭店搬到惠山山门内的二泉亭忠烈祠内,改名“二泉园菜馆”。二泉园菜馆一直开到1956年,国家动员公私合营,“二泉园”被并入“聚丰园”惠山店,朱老板在聚丰园内做厨师,以“烙脆膳”闻名无锡。朱秉心从跟人学生意到自己经营饭店,已在餐饮业整整干了40年。

  根据王根泉的资料,20世纪20年代,朱秉心在惠山横街还开有泥人店。王根泉做泥人出身,1922年到1925年,他在朱秉心的“惠艺出品所”里工作。晚清民国年代,惠山附近居民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泥人或石膏工艺品制作,开店的也不在少数。王根泉1949年8月起又到朱秉心的二泉园菜馆工作,公私合营后,王根泉也和朱秉心一样成为聚丰园惠山店的职工。

  朱秉心“近视眼,戴眼镜。高大胖子,长方脸,平时衣着老布长衫”。这是资料里对他的描述,跟那张“全家福”里的形象相符。据推测,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应该是朱秉心和他弟弟朱秉礼兄弟两家跟母亲朱张氏的合影。朱秉心有三子两女,妻子顾根兰比他小一岁。小女儿名叫朱秀娟,小名阿多——朱老太跟我说过:父母嫌小孩太多了,把她这个老末叫做“阿多”,多余的意思。

  朱秉心是个称职的饭店老板,他生活很有规律,每天除了到西门买菜进货,几乎一直蹲在饭店里。难得出门去城里,要么是听书要么是买鸦片。顺便提一下,他1931年7月因胃病而吸食鸦片,不幸从此上瘾,直到1951年5月被政府收入“无锡市老弱教养院”教育三个月而戒断。朱秉心的资料里,几份不同年代表格在“有何特长”一栏里,填的都是“拿手脆膳”“脆膳拿手”“烙脆膳”,这是领导对他的评价。毫无疑问,朱秉心以“大眼镜脆膳”出名,名不虚传。以至于蒋介石莅锡,都要尝尝。1921年1月出版的《无锡日用游览指南》介绍,位于城中寺巷的“聚乐园”菜馆,其招牌菜中就有脆膳,可见脆膳这道锡帮名菜在20世纪20年代前就已经在无锡普及了,并不是朱秉心家的独门秘籍。然而,朱秉心把它做到了极致,让别人无法超越。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一个小人物对一座城市的贡献。

  1969年1月6日朱秉心去世。20世纪70年代,中国饭店推出“梁溪脆膳”,再度走红无锡,虽然做法完全沿用“大眼镜”,但新桃已然换旧符。无锡是个温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丰富,既有素月流天之高洁,也有杂花生树之繁茂;庙堂神器之荣光,不掩下里巴人之微茫。故此,我写下这一句:无锡有个“大眼镜”。

  作者:张建清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文史专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惠山区作协副主席,曾任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前洲·玉祁广电站站长。

  

  图为朱秉心兄弟两家与母亲合影。  作者供图

  

  图为朱秉心照片。  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