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方志江苏

南京成为元明清三代丝织中心,竟与一条河有关

社区新报 | 2024年07月19日

  自古以来,南京(清时为江宁)便是丝织业的重要产地。元、明、清三代都在南京设置了官办织造机构,以管理和组织生产专门供皇室御用的锦缎等丝织产品。清代南京手工业生产比明代更加发达,尤其是丝织业规模和丝织技艺继续得到发展,逐渐超过了苏州。其时,世有“秣陵之民善织”之评价。

  “秣陵”,也是南京古称,泛指南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南京的丝织业,大约在清代康熙至嘉庆(1662—1820年)近一百六十年间,达到了鼎盛阶段。清军占领南京后,清廷内务府先后在江南设立了杭州、苏州、江宁三大织造署。彼时江宁织造署地处南京大行宫,乾隆以后迁至珠宝廊(今白下路),其府衙后门就在八府塘,由皇帝钦命亲信大臣担任督理织造官,组织丝织业生产,专办宫廷丝织物之需。

  此外,根据江南物产不同的地方特点,三处织造署还具体做了特色产品生产的分工。据《雍正朝大清会典》记载:“凡大红蟒缎、大红缎、片金、折缨等项,派江宁织造承办;仿丝绫、杭绸等项,杭州织造承办;毛青布等项,苏州织造承办。”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家族三代,先后有四人连续任江宁织造前后达五十九年。

  据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清代丝绸篇)记载:“江浙(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每年生产大量绸缎纱罗及为宾座、桌几、床榻、帐褥、书画装裱用的彩绣锦缎,仿宋、仿唐、无不以花纹雅丽、色调清新为主。因之宫廷文化空气,已近于为南方艺术风格所占据、所浸透。”尤其是绢,可以在绢面上直接绘画、书写,与中国传统宣纸相比,别有韵致。

  书画艺术界有“三分书画七分装裱”的夸张形容。采用绢、绫、锦等丝织材料装裱,能够使中国书画艺术之神韵得到最完美展现,对不少传世的书画艺术珍品有烘云托月、珠联璧合的作用,装裱技法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宫廷及京城对各类丝织产品的大量需求,更进一步推进了南京等三地的丝织业规模和技艺发展。康嘉年间,南京的丝织业已经发展到拥有织机三万多台,男女织工五万多人,直接或间接依赖丝织业并以此为生计的市民达二十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南京丝织业产品仅“元缎”一项的年产值,就达白银一千三百万余两。旧时南京从事丝织生产的机户分散在好几个地方,城内军师巷附近“机户之声,比户相闻”。骁骑营一带“机户最多,三五成邻”。南京主要丝织产品有绫、罗、绸、缎、绢、锦等品种,其中又以缎为大宗。“缎”为中国特产,为质地厚密、表面光滑的丝织品,是诸多桑蚕丝织物中的一种。缎主要采用桑蚕丝交织而成,以缎纹或缎纹作底提花织成。质地厚密,表面光滑而富有光泽。质地非常柔软,缎面表面平滑有光泽,是丝织产品中制作技艺最为复杂、外观最为绚丽多彩的产品之一。

  此外,南京还是“宁呢”“天鹅绒”等丝织类产品的原产地,也是南京产丝织品的亮丽名片,一直延续到当代。《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清代丝绸篇),就提到这两种丝织制品产自南京:“品质厚实紧密,指定作(做)官服用的南京宁呢”“用(桑蚕)丝或鹅茸(绒)织成的有五彩提花天鹅绒,丝织正反两面作(做)成不同花纹的鸳鸯缎及樱桃红色、竹青色、宝蓝色成分提花的天鹅绒衣料。内中包括有一树梅、一丛兰、岁寒三友、整枝牡丹、玉兰等,设计颇见新意匠”。至今还是南京著名的地方特产。

  清时南京民间的丝织业有作坊九千多户,最有名气的大“号家”(商号)是城南聚宝门(今中华门)西小门口的魏广兴和钓鱼台的于启泰,两家各有织机近三千台。其余“号家”每家有数百台或百余台不等的织机。魏广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家商号,其产品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质量考究,行销全国。专程来南京购买丝织品的商户,都喜欢将魏广兴商号的产品码放在大宗丝织货物的表层充作样品,标榜商户经手贩运销售的产品货真价实,以证明这些丝织货物来自原产地正宗和地道。许多绸缎零售店、裁缝衣铺的展橱里,大多也都喜欢展陈魏广兴商号的产品借此招徕顾客。

  丝织品外运,通常由南京镖局承包。镖局为保证客户的商品安全,都雇用武艺高强的人护送。旧时久负盛名的镖局,首推城南南捕厅的“甘家镖局”。甘家先人甘风池,武艺高强,有“江南大侠”之称,江湖上名头极响,各色人等都得礼让几分。插有江宁“甘”字镖旗的车辆通达各地,沿途绝少有贼寇截商打劫。甘凤池其人其事,至今还被不少老一辈南京人所津津乐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桑蚕类丝织制品中的“锦”,是我国最高技术水平蚕丝织物的代表,南京云锦则是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者,列中国四大名锦(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之首。元、明、清三代的南京云锦皆为皇家御用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与内涵,被相关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是清代云锦等特种丝织物的主要生产地,由于清代南京云锦织造必不可少最关键的材料——南京金线制作技术的进步和金线质量的提高,因此进一步丰富了织金织物技法,使锦缎的质量比明代更为细致更为精美,使清代南京丝织产品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清代的云锦分为“花缎”“织金”“妆花”等等。其中,工艺水平最高的是“织金”和“妆花”这两个主要品种,且这两个品种正是强调使用金线。清代云锦还擅长将两色、四色金线交织于一件彩锦中,造成极为辉煌富丽的装饰效果,这与清代南京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线质量的提高相关联。

  金线制作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织造技术难度很大的宽幅织物才得以成功织成,如大幅的彩色佛像等等。民间有“一寸云锦一寸金”的说法,形容云锦的珍贵以及云锦制造技艺的繁复。即便是最熟练的织锦工人,每日产量最多也只有几厘米。迄今为止,全球没有任何现代化的织机可以替代大型传统木制花楼织机织造南京云锦。因此,云锦织造至今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

  旧时南京从事织造的工人称“做手”,分染色、织手、挑花等诸种分工。“做手”皆属临时雇用,短则一日,长则一年。那时城南的施府桥、膺府街每早都有“做手”,在茶馆里等候各“号家”经纪人雇用。以前老南京的茶馆除饮茶、品茶之外,还兼有“职业介绍”的某些功能,雇佣双方在茶馆谈妥条件随即当面敲定。

  彼时,丝织从业者的工资、加工工价,都由当时的“公所”约定。所谓“公所”,类似于现代的商会组织,公所设在丝市口(四圣堂附近),是丝织业的行会机构。“做手”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既动荡不安,收入又很低下。即便如此,南京郊区如秣陵关、孝陵卫等地,仍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丝业户,不过这些丝业户还具有家庭手工业性质,与城区大、中“号家”以雇用劳动力为主的那种生产关系存在区别。

  清代南京民间丝织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了拥有织机、一定资金和雇用劳动力的“号家”以及被人雇用的“做手”。“号家”出资经营,“做手”计工取酬。可见,市场经济的萌芽在南京那时已经得到了初步显露。

  作者:张双全 南京市栖霞区志办原资深编辑、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专注史志、年鉴编撰等研究领域。

  (文章来源:方志江苏)

  本版由视觉中国供图

  

  图为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图为南京云锦。

  

  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