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头版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的云锦天地

社区新报 | 2024年07月26日

  今年正值南京云锦申遗15周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5月,“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在巴黎开幕,由南京云锦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双喜领衔织造的《海屋朝鹤》作为唯一的云锦作品在艺术展上展出。作品中,九十九只仙鹤于海中仙山之上,或口衔灵芝盘旋而上,向神话中代表着长寿的海屋飞去;或栖立于山间林中,悠然自在。海上金屋熠熠生辉,孔雀羽织成的丛林在不同角度下折射出醉人的光彩,鸵鸟毛织就的仙鹤则栩栩如生,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目光。

  据周双喜介绍,这幅《海屋朝鹤》,从设计、挑花到织成,他们团队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然而,这不过是周双喜一生从事云锦织造的节点之一:又有一件云锦作品同他的生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关联。他18岁进入云锦研究所当学徒,到今年已经52年了。如今,他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此期间,他修复了万历皇帝龙袍、日本“琉球王红地妆花缎直身龙袍”等多件珍贵文物。现今,已经70岁的周双喜依然身体硬朗,他最得意的便是自己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得以从一名普通的云锦织造“手艺人”,成长为非遗云锦的“守艺人”。

  从“南京”到“巴黎”

  云锦文化的对外传播

  精致的云锦胸针、云锦婚书……如今,各式各样精美的云锦制品不仅深受收藏家的青睐,也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可谓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国外亦是如此。2009年云锦申遗成功,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云锦从此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知。对周双喜来说,申遗过程的艰辛仍历历在目。在云锦申遗成功的前八年,他和团队带着巨大的织机在不同的国家展出,宣传云锦织造工艺。“美国去过,挪威去过,巴黎时装周也去过。”他们在出国前将织机拆卸装箱,到达目的地后再组装起来。其间,每一次都进入了候选名录,但又一次次因为不同的原因失败。经过前期不懈的宣传,终于在法国巴黎展出时,周双喜团队的云锦作品震撼了在场所有人,云锦也得以进入世界非遗名录。

  周双喜告诉记者,《海屋朝鹤》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清代黄山寿的同名画作《海屋朝鹤》。黄山寿为晚清著名书画大家,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这件云锦作品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图中仙鹤通体雪白,头顶鲜红,寓意着吉祥高贵,鸿运当头,被称为“一品鸟”。海水翻滚生财,祥云环绕高升,整幅画有着“福山寿海,一品当朝”的美意。作品采用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以桑蚕丝、真扁金线、孔雀羽、鸵鸟毛等珍稀材料织造而成,极具收藏价值。其中,鸵鸟毛的运用是作品的创新之处,毛茸茸的质感让仙鹤更加立体。

  从“皇家御用”到艺术品

  南京云锦的守正与创新

  南京云锦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云锦的经纬密度、材料都在发生着变化。云锦的创新一直在路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云锦工艺品。比如,以前的云锦主要为皇家织造,主题以龙、凤为主,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黄色。而现在的云锦艺术品,不管是题材还是颜色都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和眼光。同时,周双喜不定期地在直播平台开展演讲,讲解云锦知识,向更多的人传播云锦文化。“古人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实际上,酒香也怕巷子深。”周双喜说。

  同时,周双喜也认为,云锦工艺的创新一定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云锦的核心技艺一定要保留,否则就不能被称为云锦。被问及云锦工艺应如何“守正”时,周双喜认为,云锦的特点是三妆:妆金、妆彩、妆孔雀羽。妆金指织云锦要用真金线,妆彩指用彩色真丝色敞绒线,妆孔雀羽指用孔雀羽线。将这种传统的材质和用料方式传承下去,才是真正的云锦,如果把这些特点去掉,就和“绣”没有区别了。“这些特点是云锦最核心的工艺,也是最难传承的地方,很容易就偏掉了。”谈起目前云锦市场的乱象,周双喜感慨不已。

  从“学艺”到“守艺”

  周双喜的“十年磨一剑”

  南京云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即使已经是世界非遗,依然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据周双喜回忆,当年和他同一批进入南京云锦研究所当学徒的同侪,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他一人。他的师傅经常会唱南京白局的某个段子,其中有段唱词是“前生打爹骂娘,今生落到机房;三更起来摇纬,五更爬进机坑;寒冬不能生火,炎夏不能乘凉”,这是当时他们艰苦工作的真实写照。织云锦是一项十分考验心态的工作,除了工艺复杂难学、环境艰苦外,中途还面临着各种外界的诱惑。“曾经所里有两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后来又经历了事业单位改制,我也曾有许多次离开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回顾自己的一生,周双喜也不断感叹自己很幸运,因为他在面临很多选择的年纪没有分心,将最充沛的精力倾注在一件事情上。

  谈及收徒情况,周双喜表示,现在研究所外,几乎所有从事云锦织造的人都是自己带过的徒弟,也算是桃李满天下,自己对云锦的传承也是尽心尽力了。“以前我当学徒时,师父高兴了就教,不高兴我就只能自己琢磨,时刻得把师父捧着。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诱惑太多,选择也太多。即使倾囊相授,也很难有人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十年如一日地学习云锦织造技艺。”于周双喜而言,云锦给他带来的不只是一份事业,更是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任何事情,只要你干一辈子,尤其是把精力最好的年龄段,贡献给你所做的事情,一定会有所成就。我正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从一而终地将心血倾注在云锦工作上,也是在经历了十年的单调和枯燥后,才获得了复原万历皇帝龙袍的机会。”周双喜希望年轻人做事更加专注。

  在周双喜的几位徒弟中,有人刚考上了博士,继续攻读与云锦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人做设计图,还有人则负责宣传工作。他们组成一个团队,各自发挥特长,在传承云锦文化这一事业上发光发热。“云锦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让这项传统工艺走得更远。”周双喜说。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策划 向金莉

  

  图为周双喜在手工织造云锦。  受访者供图

  

  图为《海屋朝鹤》。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