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头版

给未来的自己存点“时间”

南京: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构建互助养老新生态

社区新报 | 2024年11月22日

  近日,家住文康苑社区的高龄老人赵先生身体抱恙,需要去医院做两个月针灸。但儿子早出晚归、工作繁忙,儿媳也刚生完孩子不便行动。无奈之下,他只得向社区求助。了解到情况后,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安排志愿者每日陪伴赵先生前去医院针灸,再将其护送回家,直至疗程结束。

  当你老去的时候,会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如何让正面临失独、独居等情况的老人更有体面、有尊严地度过老年生活,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探索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应有之义。2019年起,南京市启动“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工作,五年来不断发展并实践了“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互助养老新格局。

  年轻存时间

  年老换服务

  2019年,南京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广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2023年正式更名为“南京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平台的核心理念是“年轻时存时间,年老时换服务”,年轻人、低龄老人利用碎片时间,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日常家务、陪诊、代取药品等服务。这些服务时长会被记录、存储下来,等未来自己有需要时再换取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同时,存储的时间还可以用在自己的直系亲属上。这一设计不仅有助于解决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激发社会成员的互助精神,促进社区和谐。

  据平台运营方负责人介绍,平台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非专业服务及专业服务供给,共10大类38小项。其中非专业服务包括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乐、助学、助购、银发顾问等10大类,含20类小项。专业服务项目则包含生命体征监测、温水擦浴等18类。“开始推动这个模式的时候,很多老人不相信,觉得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但最后他们发现,有的志愿者比自己儿女还更好‘差遣’,得到响应的速度很快。”负责人说。

  出生于1998年的贡菲是一名来自秋韵园社区的平台志愿者。自今年3月加入志愿者队伍,她已累计服务时长175.25小时,并在一次敬老月活动中捐赠了75小时的服务时长。她的服务对象之一是81岁的曾女士,居住在凤仪东园。“曾奶奶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因此需要线上购物或是查询信息时,我会辅助曾奶奶进行操作。遇到季节变换或阴雨天气导致曾奶奶不方便出门时,我也会根据需求为曾奶奶提供上门送餐、帮助买菜等服务。”贡菲告诉记者。

  多部门联动

  让服务兑换不是“空头支票”

  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如何确保志愿者的时间存储和未来的服务兑换公平、透明且可持续?这是决定平台是否能够长久、良性运营,并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实现较高的养老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京市先后出台了《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为平台的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建立服务保险制度,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提供意外保险,降低了服务过程中的风险。

  在实践中,平台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全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为确保志愿者账户市域内通存通兑,平台通过建立“市区街社”四级联动机制,实现分级管理。这种机制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使得志愿者在不同区域的服务时间能够累积和兑换。同时,平台联通发改委和公安部等多部门,对志愿者进行征信核验,确保志愿者的信用良好。此外,平台还对服务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需要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评价,这些评价将作为志愿者未来兑换服务的依据。

  打造良性公益生态圈

  构建互助型社会

  从“时间银行”更名为“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除了强调“以服务换服务,以时间换时间”,更突出了“互助性”和“志愿性”。除了为自己未来的晚年生活换取一份保障,汇聚在平台的志愿者们更享受的是为他人服务、奉献,让社会变得更加有爱的过程。

  家住文康苑的张琼音女士今年70岁,是平台最早的一批志愿者。退休前,她在扬州一家印刷厂工作,2019年为了照顾孙子来到南京。一次回家途中,社区工作者向她介绍了这个平台。为了配合工作,她换掉用了一辈子的老人机,重新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社区里有一对失独夫妻,两人生活中很多矛盾。张琼音时不时劝解他们,经过多次谈心和劝慰,夫妻两人的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因为平台的服务对象多是年纪较大且身体不好的老人,张琼音多了不少对人生老病死的感慨。两年间,她就经历了多位老人离世,其中一位身患糖尿病,还有一位患肺部疾病。“患糖尿病的那位老人一生没有结婚生子,亲人也都不在身边。他离世前三个月,我们八位志愿者轮流给他送饭、擦洗身体,陪他去医院。后来,他病重到吃不下饭,我们劝他才勉强吃一点。”张琼音说。

  按照规定,对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中失能(含失智、残疾、重病)老年人、80岁以上且没有子女或与子女不在一起居住的“双老”家庭或独居老年人、60—79岁的农村留守老年人,政府会发放一定的免费时间。但也有老人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为此,很多志愿者会将自己存在平台的时间捐给当下有需要的老人。张琼音积累了200小时,在两次活动中共捐出105个小时。

  “我现在身体还很硬朗,没有三高也没有其他疾病,未来也不想通过平台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间来养老。当初选择加入平台成为一名志愿者,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生活困难的老人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和善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友爱。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我感到被他人需要,这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张琼音说。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策划 向金莉

  

  

  图为志愿者上门为老人量血压。  受访者供图

  

  图为志愿者协助老人给小狗喂食。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