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版 方志江苏

江苏盐河:千年“官河”的历史变迁

社区新报 | 2025年01月17日

  在江苏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连云港与淮安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名为盐河。几千年来,盐河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默默扮演着“官”的角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更迭,成为连接古今、贯穿官民的河流。

  盐河,顾名思义,是一条与盐有关的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涟水县“有新漕渠,南通淮,垂拱四年开,以通海、沂、密等州”。既然为“新漕渠”,可知是为了满足漕运需求而开的河道,是为了将海州、沂州、密州等地的漕粮转输进入淮河,然后再经大运河运往都城洛阳等地。又因为海州是淮北盐的重要产地,此河一经开通,便成为淮北盐通过淮河进入通济渠和山阳并运往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

  江苏省境海盐生产历史悠久。根据连云港市尤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西周时连云港地区即有成规模的海盐业。至迟春秋时,整个江苏沿海都兴起了海盐生产,并于汉初达到一定规模。《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江苏海盐业在唐宋时步入稳定发展期,金元时跃上一个高度,明清而至鼎盛。因淮河贯穿江苏海盐区入海,产盐区被分在淮河南北,史称“两淮”,所产海盐史称“淮盐”。

  封建时代的运输方式原始落后,堆积如山的淮盐要销往朝廷指定的销区,其外运一向以水运为主。两汉及以前,连云港地区的淮盐大抵经古游水南运入淮河再分销各地。至隋唐,古游水逐渐淤塞,连云港地区生产的淮盐外运困难。食盐是必食之物,盐利是仅次于田赋的财源,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盛唐也是如此。随着古游水船舶航行渐趋不济,先是唐高宗于咸亨五年(674)在泗州涟水开挖了一条漕河,沟通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挖的大运河,到达当时的淮盐转运枢纽扬州,淮南盐区生产的部分淮盐由此水路外运外销。

  到唐垂拱四年(688),朝廷又从泗州涟水向北延拓一条新漕河,经今之灌南县、灌云县,达于连云港市区,以取代古游水的航运功能,为漕运盐运共用。连云港淮盐南运经此水道到达泗州涟水,再转运淮安,部分越过洪泽湖销往安徽北部等地,部分进入大运河里运河段运抵扬州,与淮南盐区生产的大部分淮盐一样,再溯江而上运销于江西、湖南、湖北及安徽南部地区。

  新漕河为官方规划、官方出资、官方开凿、官方管理,故称“官河”。官河凿成通航,不仅解决了漕运之需,更是成为了连云港淮盐的一条水上黄金通道,使之外运、外销更顺畅、便捷,反过来又刺激了当地淮盐生产的不断发展。

  《新唐书·地理志》及地方志书,都有关于官河的记载。日本和尚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1中对官河运输淮盐的情景进行过描述:“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甚为大奇。”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官府将连云港地区产盐散户组合成板浦、惠泽、洛要3个盐场进行管理,额定每年生产淮盐47万7000石,并在涟水设有专仓进行转运。巨量的淮盐,为朝廷提供了巨额的财富。元代,连云港地区盐场改建、扩建为板浦、临洪、莞渎、徐渎4场,生产工艺成熟,长期保持高产。明代开启了延至清代中期的淮盐鼎盛之势。海州官府为保朝廷盐利之获,对官河倍加关注,进行了多次疏浚、挑浚和筑堰。清代则延续对官河的管理和保护。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开挖了连云港地区各盐场直通官河的运盐支河,板浦、临洪、莞渎盐场(徐渎场已于康熙十七年并入板浦场)的淮盐由木帆船从生产场载出,经官河运至淮安西坝卸入盐栈,分运销区。朝廷还建立中河厅管理官河,每年的修防、疏浚费用由淮盐商人捐助。

  官河开掘的初衷就是作为连云港市境向大运河的漕运、盐运通道,比一般的河道更为重要,所以凡与之交汇的河流,都要首先服从官河运输的需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因灌溉农田导致官河水位降低,影响漕运、盐运正常通行的情况。为了缓解这个矛盾,清乾隆十年(1745年),海州知州卫哲治在灌南境内官河与武障河、义泽河、六里河等河口,建滚水石坝,设水位标志(作为开坝或合坝参考),保障漕(盐)运与农业生产两不误。乾隆十八年(1753年),官府挑浚了灌云县境的车轴河、五图河与官河的连接段,并在官河沿岸的大伊山、洪门河、汊口一带修建闸、堰,以利蓄水保盐运,泄洪排农涝。

  官河自开掘起一直是盐漕并行共用。但随着连云港地区淮盐业的发展,通过这条大河的盐船远多于漕船,沿岸百姓眼见官河之上几乎是日日盐船过,盐船帆影掩岸柳,因此早就将官河称之为“盐河”了。盐河不仅是其沿岸如涟水、灌南、灌云诸县农业灌溉、排涝的重要水道,其丰沛的河水也供两岸人、畜饮用。

  在盐河南端起点涟水县,盐河被誉为“母亲河”。得益于淮北海盐中转枢纽的独特区位优势,其河道保持着可通航800吨大船的水运能力,境内的北六塘河、南六塘河、一帆河、公兴河、西张河、杰勋河等都与盐河互通。涟水与灌云、东海、赣榆、沐阳同属连云港淮盐销区近场“五岸”,这些河流成为从盐河上运载而来的淮北海盐向本县境城镇乡村的分销运道。

  清嘉庆往前,古海州临洪盐场所产淮盐全由海口运至洪河堰,通过板浦盐关,转入盐河外运。嘉庆三年(1798年)后,潮退陆进,盐船运输渐受困阻,临洪场盐商出资改造河道,在卞家浦(今海州锦屏镇的卞河口)以北、海州城以东之处,挖河通海,盐商在卞河口建了码头和包垣,向盐河中转淮盐。此处后被称为“新浦口”,新挖的河则称为“新浦河”。

  嘉庆九年(1804年),海州知州唐仲冕应民之请,开挖了一条甲子河,与新浦河沟通水脉。此河改变了“自孔望山而至州城七八里,崖岸荦确,舟楫不通,城无市廛,米薪缺乏”的境况,开通了古城海州与盐河沿岸、大运河沿岸的联系。后来,新浦口逐渐拓展,并成为了古海州农、渔、副及花果山茶叶等诸种物品齐运并发,甚至有一定客运功能的综合性港口,盐河因此也承担起了连云港土特产的外运外销。

  来源:方志江苏

  本版由视觉中国供图

  

  图为连云港市盐河风光。

  

  图为连云港市。

  

  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