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方志江苏

春眠不觉晓?古人提神有妙招!

社区新报 | 2025年04月25日

  凛冬已过,万物复苏,春天明明是一年中最有活力的季节,为何总是觉得困倦慵懒?

  关于春困的诱因,中医自有答案。《黄帝内经》中提到,冬天是万物蛰藏的季节,如果那时没有养蓄好足够阳气,就会损伤肾脏,使人疲乏,精气不足。冬天没能好好给身体“充电”,春困自然如期来袭。千年春困史,实则是文人墨客的“防瞌睡指南”。

  饮茶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春饮木兰露”,正契合后世“春宜花茶”的养生秘诀。中医学理论表明,茉莉、玫瑰等花茶所含芳香醇类物质,可疏解肝胆郁结,有助于少阳之气升发。一盏散发晨露芬芳的明前花茶入口,茶多酚唤醒沉睡的神经突触,茶氨酸抚平焦虑的杏仁核,这般天人相应的茶道,更能领会“提神而不伤正”的养生真谛。

  遥想公元1000年的某个春日,汴京编辑部内,秦少游正趴在案头,与春困艰苦“鏖战”。案上待校的《资治通鉴》样章被他的口水浸湿,砚台墨汁干涸结成蜘蛛网模样。直至工作伙伴李安仁实在看不下去,使出“绝招”。“去,把老夫的建溪头纲密云龙给那懒虫送去!”李安仁对老仆吩咐,“跟他说这可是官家特批翰林院专供的提神醒脑‘神器’!”少游获茶后,特作《次韵谢李安上惠茶》答谢友人:“故人早岁佩飞霞,故遣长须致茗芽。寒橐遽收诸品玉,午瓯初试一团花。著书懒复追鸿渐,辨水时能效易牙。从此道山春困少,黄书剩校两三家。”

  饮食

  唐代的美食宝典《四时宝镜》早有记载:“立春当日,人们定会成群结队地嚼芦根、食春饼、啖生菜,美其名曰‘菜盘’。”这“菜盘”亦名“五辛盘”,其配方比火锅蘸料更具刺激性——葱姜蒜椒芥,这五味辛猛之物,恰似给灵魂注入一剂强心针,瞬间让人振奋。

  唐朝贵族借食用五辛盘消解春困,五辛盘五味俱全,其独特的食材组合蕴含着古人对养生和解困的精妙体悟。

  到清朝民间,百姓巧妙开发出春饼春卷的替代版本,秉持“碳水配蒜,相得益彰”的理念,借食物搭配抵御春困。富察敦崇曾记载:“立春日,富人炫耀春饼,女子大口啃萝卜,名曰咬春,实则众人困乏时以饮食振奋精神。”

  鸣云鼓、漱玉津

  中华医道传承千年,蕴含深邃养生智慧,古人应对“春困”的这两种养生法有着深厚的文化与医学根基。药王孙思邈在《养生铭》中留下养生诀窍:“亥时入寝前叩击‘云鼓’,寅时起身后运化‘玉津’,如此可使邪气难侵身体,精气得以周全养护。”

  所谓“鸣云鼓”,是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衍生的养生法。人体头部经络交错,仿若精密网络。双手掩耳叩击,似在经络网络激起层层涟漪,刺激耳部周围穴位,进而影响头部气血运行。

  “漱玉津”养生法亦有中医依据。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多种有益物质。天未亮时练习,先用力抿嘴促使唾液分泌,舌头在牙床周围转动,犹如精心调养口腔内环境。积攒足够唾液后分五次缓缓咽下,此过程似将滋养身体的精华缓缓纳入体内。

  斗草、掷钱游戏

  老祖宗深谙生活之道,开发出诸多趣味解困之法——斗草和掷钱游戏,堪称解困奇招。

  斗草活动是《本草纲目》与唐朝版《诗词大会》的巧妙融合。它源于古人对药草的深入认知,古人认为药草有祛病辟邪、得福延年的功效,斗草活动自唐代盛行,参与者斗草多为女性和儿童,在踏青游玩时,大家像寻觅珍宝般寻找合适的草类为斗草精心准备,真可谓“斗草大业,筹备先行”。

  掷钱,又称簸钱,这一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参与者手持钱币,颠簸后掷于台阶或地上,再摊平,依钱正反面数量定胜负。《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庭嫔妃,春时三五人结伴,掷金钱为戏,盖孤闷无所遣也。”嫔妃们春日懒于梳妆,于玉阶玩抛硬币,在叮当声中度过困乏时光,如同宫廷中的休闲竞技,可缓解春困的慵懒烦闷。

  古代亦有嗜睡成趣之人,苏东坡对睡眠极为热爱,每日“五更初起”梳洗后还会返榻“假寐”,且觉“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醉睡者》中“万古无人知此意”的自嘲,借酒醉酣睡表达超脱豁达之情,还曾因酣睡躲过政治劫难。

  古人多以饮茶、饮食、运动解春困,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将困倦化为生活情趣,钻研美食、酿酒、赏花,与佛印调侃斗嘴,一切随性自在。他主张“无事终日眠”,此观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现代社会压力巨大,忙碌为常态,东坡的“睡眠哲学”并非消极怠惰,而是重新审视生活节奏,倡导人们在忙碌中寻求内心宁静,尊重身体自然需求,以豁达态度面对疲惫困乏。这种观点在现代愈发珍贵,给现代人新的生活启示与精神慰藉。

  综上所述,古人应对春困展现出丰富智慧与多样方法,饮食养生、游戏娱乐或独特生活哲学,皆为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探究与借鉴。

  作者:王志迁 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方志江苏

  

  图为AIGC生成

  

  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