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致敬经典

《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赏读

社区新报 | 2025年06月27日

  近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正式面世。这部著作浓缩了四届“致敬经典·名家朗读会”精华:以“经典”为核心,串联千年文化脉络,被誉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札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亲笔作序,盛赞其“在思想的高山流水间,绘制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学长卷”。目前,该书在江苏有线新国货优选商城、淘宝、当当、京东等多家网络平台销售火爆。

  以下为本书内容摘选,特此刊登,供读者欣赏。

  张纪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拍摄武侠作品的过程中,张纪中形成了自己对于“侠”的认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述“侠文化”时提到,“侠”字由“人”和“夹”两部分组成,侠就是“夹人者”,意思是从两旁将人限制住,实际上就是指用武力限制人的人,用武力干预自己和他人的人。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一部分,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到清代的侠义小说,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既是一种现实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

  食指:行军途诞路生诗韵启朦胧

  食指,原名郭路生,祖籍山东鱼台,成长于北京。1948年出生在行军途中,母亲便给他起名为“路生”。郭路生的母亲热爱文学,

  郭路生三四岁时就听母亲诵读古诗,初听并不懂意思,只觉得好听。郭路生到现在还记得母亲读过的两首诗,一首是元代姚燧的《凭栏人·寄征衣》,另一首是唐代金昌绪的《春怨》。食指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是特殊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批青年作者,他们的创作揭示出一代青年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诗歌主张和创作对当时及以后的诗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学史多用“新诗潮”“朦胧诗”等称谓对其进行命名,被誉为“朦胧诗鼻祖”的食指最早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激情的语言来表现一代青年人的思索与选择,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他兼具古典与现代、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诗风影响了朦胧诗人群的美学追求。

  王家新:圣岛树影映希腊诗韵漫行

  《在圣托里尼岛上有一棵树》是中国当代诗人王家新写于2018年11月的一首诗,2018年10月,王家新前往希腊参加雅典国际诗歌节,并去了一趟圣托里尼岛。王家新创作了《在圣托里尼岛上有一棵树》《在一座火山岛上》《路过帕罗斯岛》《宪法广场的卫兵》《阿伽门农的面具》《一则传说》等一系列诗歌记录和怀念此次希腊之行。这并非王家新第一次到希腊,2011年,王家新前往希腊参加第二届提诺斯国际文学节,希腊强烈的阳光、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爱琴海上的火山岛都给王家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家新后来写了《我的希腊行》一文记录了这趟诗歌之旅,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他的文集《诗人与他的时代》中。

  策划 刘婉如

  

  读者可扫描下侧二维码,登录江苏有线新国货优选商城、淘宝、当当、京东平台购买《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

  

  江苏有线

  新国货优选商城

  

  淘宝

  

  当当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