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四月的一天,快递员送来一件包裹。我惊喜地撕掉包装,《茶亭文苑》四个字跳入眼帘。翻开扉页,一股油墨清香扑面而来。在这股墨香中,我想起建邺区组织的建邺十景采风活动。记得建邺区文联负责人金立安站在采风队伍前,挥动那本熟悉的《茶亭》,他也是这本杂志的主编。他声音洪亮又热情地说:“欢迎各位文艺家、文学爱好者采风建邺!”那一刻,我与《茶亭》的缘分就此缔结。那时,我是个文学爱好者新人,第一次参加这类文学采风活动。
莫愁烟雨、云锦霓裳、阳宫古韵、奥体双虹……每到一处,金主编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在木材富商王汉洲故居,我轻抚斑驳的砖墙,感受历史在这里徘徊的过往。斯人早去,这里只留下他仁义厚道、“开明业主”的传奇故事,让我这个异乡人铭记于心。至今,我还保留着金主编在部分场馆的精彩讲解视频。他说:“文学要扎根生活,要为人民抒写。”从那以后,《茶亭》便是我的挚爱,每次收到新鲜出炉的《茶亭》杂志,都让我感觉如获至宝,我一篇不漏地阅读、学习,并试着投稿。
采风结束后,我写的第一篇稿件《穿越暮秋的温暖》被2021年《茶亭》冬之卷用稿,喜悦像冬天的暖流浸透了全身,更激发我为建邺讴歌的热情。后来,《茶亭》不但发表了我的多篇稿件,还成为我每晚睡前的“最后一杯茶”,“茶香穿劲骨”,我伴着那淡淡的墨香入眠。
2024年《茶亭》升级成《茶亭文苑》,第一卷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她如同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重新梳妆打扮后“出嫁”。我久久地盼啊等,多少个夜晚重温旧《茶亭》期刊。而今手捧这部厚重、崭新、可爱的《茶亭文苑》第一卷上、下册,和《青春》文学之都版建邺专刊,我忙给金主编发信息:“赠书收到,想起您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我心里满是温暖与幸福!”“谁爱文学,我爱谁!”金主编诗一般的暖心话,如同四月的春花,在我心中绽放。
《茶亭文苑》第一卷的出版发行,是建邺文学之花的一次盛大绽放。翻开她,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学百花园。这里有“魅力建邺”全国征文获奖作品专辑;有精美散文、典雅诗歌、深情小说;有往事乡愁、江东文脉、建邺春秋。每一篇佳作都凝聚着作者对建邺这片土地的深情热爱,以及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创造未来、改天换地精神的敬佩之情。建邺文联领导如此珍视文艺家和文学爱好者,点点滴滴呵护有加,我想,这正是建邺文学繁荣的最大原因吧。收到本书责任编辑邹云香寄来的《茶亭文苑》第一卷、《青春》建邺专刊,这份情意比任何文学奖项更令我动容,令我珍惜!
邹编辑在回复中写道:“知道您一直喜欢《茶亭》,这套图书送给喜欢的人最有价值。”简单的话语,让我眼眶湿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人记得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还能如此用心传递文学的温暖,这正如《茶亭文苑》第一卷代序中说的:“文化是有性情的艺术,是地球上最美的精神花朵。”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建邺文学工作者的挚爱之心。
捧读《茶亭文苑》第一卷,让我看到了建邺文学的勃勃生机。书中对建邺区人和事的描写,展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不论是描写莫愁湖畔的风雅,还是谱写“南京眼”的新篇章;不论是追溯白鹭洲的历史烟云,还是呈现绿博园的生态美景,都渗透着建邺作为南京城市客厅的独特魅力。通过品读开篇代序《润物细无声》,我看到建邺区如何在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重要金融中心核心聚集区”的同时,深入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全面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文学与城市的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茶亭文苑》最动人的旋律与乐章。
收到赠书当晚,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翻开阅读时,回想起这些年与《茶亭》结缘的点点滴滴。从采风中学习,到文学讲座上收获,这一切都化作我实现文学梦想途中的甘露。2023年,我加入了建邺区作协;2024年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茶亭》的精心帮扶与引导!
现在,每当走在建邺的大街小巷,我都会用文学的眼光审视一切:聆听老茶馆里走路、倒茶、喝茶的声音;驻足街头花店的姑娘将花枝打扮得水灵灵,散发着好闻的淡淡香气;留意南京眼拍照的新婚夫妇,将幸福瞬间定格在南京眼……他们都可能成为我的创作素材。这种观察生活的习惯是在《茶亭》作品的影响下逐步养成的。记得《茶亭》中有首诗:“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观察,诗词歌赋就在笔下……”
在阅读中,我还发现了很多熟悉的作家名字,他们中有些和我一样,在《茶亭》的帮扶下,从文学爱好者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文艺家。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不同,但都饱含着对建邺这片土地的热爱。这种百花齐放的文学景象,正是建邺区文联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成果。他们像辛勤的园丁,在建邺这片热土上培育出一茬又一茬的文学之花。
合上《茶亭文苑》第一卷,我的心中充满着感激。“谁爱文学,我爱谁!”这份关爱之心,将永远激励我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促使我用更高的要求对待写作。在建邺这片热土上,文学之花正在盛开。我有幸成为这花海中的一朵小花,迎着朝阳,努力绽放自己的芳华。
张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