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头版

变革时代的可以是技术,引领时代的永远是思想

思想碰撞+实践赋能,江苏有线邀请12位名家为文化素养高级研修班授课

社区新报 | 2025年08月29日

  8月21日至8月23日,由江苏有线主办,开博学院承办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文化素养高级研修班”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品牌民营企业的中层和骨干齐聚一堂,开启思想之旅。本次研修班讲师阵容由12位来自国内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文学名家、媒体掌舵人、行业专家等组成,围绕“文化素养”与“全媒体传播”,带来兼具深度与实操性的分享。培训不仅搭建起“思想碰撞+实践赋能”的平台,更以文化为基、传播为翼,为全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注入全新动能。

  文学:扎根生命与生活的精神力量

  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在授课中以《阅读与创作》为题,分享文学对人性与时代的洞察。他指出阅读能拓宽内心边界,并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作品,揭示文学如何消解道德评判、激发共情与宽容。他强调文学以细腻笔触传递色、香、味等感官体验,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力量。同时鼓励以开放心态阅读经典,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让文学成为理解世界的桥梁。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臧棣在授课中破除大众对诗歌的“小众”偏见,他提出“诗和生命同源”,认为诗意根植在每个人的生命欲念中,并非外在于生活。好的诗歌既能浓缩生命气象,也能在人生困境中给予人精神力量。他还强调语言对人的塑造作用,使用温柔敏感的诗歌语言,能推动人反思生命、确认独属于自己的价值。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聚焦信息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价值,指出文学的本质是以文字反映人在特定时空中的真实处境,表达人对自由的追求与面临的束缚。在AI写作兴起的时代,文学能综合多学科视角,关注人的七情六欲和内心世界,弥补其他学科难以触及的人性空间,成为守护人性本真的重要力量。

  “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分享中讲述自己从初中辍学打工到成为作家的成长历程。他曾流浪街头、住过水上木屋,却始终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用“不是所有的种子都可以结果,但所有的种子都需要扎根”的朴实话语,让在场学员感受文学力量。他还指出,真正有力量的内容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对普通人生活的观察与敬畏。

  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实践路径

  新华社高级记者、“牛弹琴”公众号创始人刘洪以新华社一篇国际新闻为例,说明强化互动的重要性。这篇稿件编辑通过积极回复近7万条留言,实现10分钟内阅读量破10万,关注者增长超100万。他认为标题创作要更有张力,因为好标题能让文章成功一半。同时强调“一切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只有把内容做好,才是重中之重”。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均以“苏超”为视角,分享了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实践路径。

  双传学分享了媒体力量在赛事中的运用,提及新华报业组建团队对赛事进行分阶段报道,揭幕战后开设“苏超”专题并升级专属频道,借热门话题联动自媒体,累计产出超5000篇原创稿件、全网投放量超10亿。“苏超”不仅拉动文旅消费,65%的草根参赛者更凸显其“人民的足球,纯粹的快乐”定位。

  葛莱则聚焦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介绍作为现象级群众足球赛事IP的“苏超”,通过大小屏融合创新破圈。赛事采用14机位超高清转播、AI与无人机技术,以“技术+内容”双驱动实现大屏收视率领先、小屏直播观看量破4亿,将赛事转化为全民文化现象。

  三江学院网络文学院院长赖尔介绍,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5.74亿,IP改编市场规模达2985亿元,超50%的网剧源自网文改编。她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出版破圈、《隐秘的角落》的影视改编等为例,详解网络文学“文本表达—视觉呈现—沉浸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其独特的互动性——读者通过打赏影响创作,以及“四大基因”,使其IP转化率远超传统文学。

  创新:内容与情绪的双向赋能

  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教授在讲座中以“生活中的积极心理建设”为主题,围绕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展开深度分享。面对职场压力,她提出“反思生活信念”“管理工作压力”“创造快乐体验”“调整挫折反应”和“建设重要关系”等五条建议。这些建议为学员提供了具体的心理调节路径,助力大家以更从容的心态平衡生活与工作。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陈志文,在授课时分享了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工具、新手段。他以南极探险经历切入,结合64次极地旅行解析冰川、企鹅生态,分享自媒体运营与创作心得。他以南极自然奇观为例,提出“用故事传递价值”,用真实且极易引起共情的内容赋能品牌影响力。

  “浙江宣传”总编李攀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宣传工作创新实践,他强调“信息生产力”与“内容为王”,提出文章需直面社会热点,以情绪共鸣、平等对话和鲜活语言传递主流价值。其团队坚持原创、深耕调研且快速响应,三年发稿超2300篇,吸引关注者460万。他还指出,新媒体传播要突破“千篇一律”,以“长期主义”留存用户,同时注重标题优化与共情表达。

  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前往江苏有线基地参观了南京矿物文化艺术馆。馆内的矿物标本琳琅满目,蕴含着独特的地质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学员们在近距离观赏标本、聆听专业讲解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矿物文化的了解,更为此次研修之旅增添了一段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实践体验。

  以文学汲取情感温度,以传播创新实践路径,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根本。未来,江苏有线将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在媒体融合中探索“技术+文化”模式,在内容创作中扎根生活,做“文化的传播者”与“温度的传递者”。

  见习记者 向金莉

  

  学员心声:让文化素养照进传播实践

  研修班不只是一场单纯的教学活动,更成为学员反思工作实践、碰撞思想火花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将课堂所学向实践转化的核心思路。

  “王计兵老师的分享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从老师的经历与讲述中,我看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影子,而真正有力量的文字源自生活观察与生命敬畏。未来我们进行宣传工作时,也会注重挖掘一些平凡故事,让文化更具温度。”

  “双传学社长、葛莱台长关于‘苏超’项目宣发经验的分享让我收获颇丰。在智慧文旅平台运营方面,我们未来会借鉴‘紧抓热点、借势输出’的思路。这次研修班是一次知识和视野的全面拓展,在提升文化素养,拓宽互联网思维方面,我收获满满。”

  “刘洪主编‘做新媒体内容激活比增粉更加重要’的观点让我受到很大启发,我意识到宣传内容不仅要讲清楚,更要被记住。在与其他学员交流中,我也学到数据宣传可结合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用具体场景串联内容,让专业的‘数据语言’更易感知,提升传播价值与力度。”

  

  图为活动现场。 江苏有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