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综合

《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有感

社区新报 | 2025年08月29日

  近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正式面世。这部著作浓缩了四届“致敬经典·名家朗读会”精华:以“经典”为核心,串联千年文化脉络,被誉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札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亲笔作序,盛赞其“在思想的高山流水间,绘制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学长卷”。目前,该书在江苏有线新国货优选商城、淘宝、当当、京东等多家网络平台销售火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出自鲁迅先生名作《故乡》的这段文字成为一代代人理解“希望”与“路”的启蒙,也成为不断被重读和发现的经典。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选择了这段文字在朗读会上朗读,这与他对经典的理解息息相关:“经典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但它并不是文物,而是需要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直接的联系与增值,因此经典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今天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所以经典只有在我们的阅读中才会走向永恒。”可见,经典的生成离不开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在苏童朗读的《给陌生人写信》这篇文章里也有相同的观点。苏童的这篇散文将他对作家写作的理解娓娓道来,同时也以类比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作家与读者关系的理解。作为著名作家的他,在作家与读者的共同成就中并没有夸大作家的能力和技术,而是说“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少数作品能够被读者阅读是幸运的”,并用“流浪猫找到动物保护组织”“蜡烛手电等到了全城停电的时刻”“灰姑娘遇到王子”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类比,强调了作家的作品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作品要能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情感共振,才能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中成为经典。

  本报记者 黄长满

  策划 李伟咪

  

  读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登录江苏有线新国货优选商城、淘宝、当当、京东平台购买《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

  

  江苏有线

  新国货优选商城

  

  淘宝

  

  当当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