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致敬经典

《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赏读

社区新报 | 2025年09月12日

  近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正式面世。这部著作浓缩了四届“致敬经典·名家朗读会”精华:以“经典”为核心,串联千年文化脉络,被誉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札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亲笔作序,盛赞其“在思想的高山流水间,绘制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学长卷”。目前,该书在江苏有线新国货优选商城、淘宝、当当、京东等多家网络平台销售火爆。

  以下为本书内容摘选,特此刊登,供读者欣赏。

  贾平凹:写作是真诚地面对生活

  1952年,贾平凹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这个地方此后也成为贾平凹文学世界中的商州。而贾平凹文学之路的开始,要追溯到1972年,这一年他因在苗沟水库帮忙写标语、办《工地战报》等得到工地的欣赏,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于是,贾平凹在十九岁那年4月末的一天,走出了秦岭,前往西安的西北大学求学。

  在大学期间,贾平凹不断写作投稿,与同学合写的《一双袜子的故事》以贾平凹这一笔名发表于1973年8月的《群众文艺》上,这篇处女作也是他使用笔名贾平凹的开始,此后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大学毕业后贾平凹被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工作,一直坚持着文艺创作,从他创作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待生活的认识和态度的转变。

  贾平凹初期的创作被研究者称为“流寇”时期。或许是青年对于世界的美好想象与热情为贾平凹所看到的世界赋予了格外多的光明与纯洁。在1978年毕业后,虽然“伤痕文学”被很多作家关注,但贾平凹的《满月儿》《山地笔记》等短篇小说在叙事中却有浓厚的抒情,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情也给很多读者留下了作家“积极奋斗”的印象。但当青年逐渐深入世界,并且看到时代的文学创作,会发现世界不仅有光明与纯洁,也有不曾被自己注意到的阴暗面和伤痕。于是他转变风格,创作了《山镇夜店》《二月杏》《年关夜景》等小说,这些小说一改之前抒情的文风,触及了人性的复杂、生活的苦难方面,小说中的人物也变得更加立体。但对生活阴暗面的鲜明揭露和批判这一转变,让很多批评文章涌向贾平凹,人们常常说这是贾平凹随波逐流,“流寇”般的写作时期。从对生活美好的歌颂到对生活阴暗面的揭露,其实都是青年涉世未深但又渴望扛起复杂生活重担的努力。他在反思这段时期的文学时说:“太爱这个世界,太爱这个民族。”“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容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慌恐,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后面他将这份深沉的爱转换为在故乡商洛行走间的观察与体悟,创造了自己的文学世界——商州。

  叶舟:寻找文字里温暖的篝火

  1984年,刚进入大学的叶舟正好经历着20世纪80年代大学里对文学热情洋溢的时期。1987年在兰州召开了一次有关新诗的研讨会,“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基本到场,这轰动了当时热爱诗歌的青年学子。叶舟和同学们跑去看他们崇拜的北岛、舒婷等诗人,在叶舟这些少年热切崇拜的目光里,是他们对文学、对美好的相信,这种相信也鼓舞着叶舟。在大学期间,叶舟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比如“走向未来丛书”、拉美文学、寻根文学等,还和朋友们一起办诗社、诗刊。叶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兰州大学生诗歌界的领军人物,大一就发表了一组诗歌,大二更是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第一个短篇。这一期杂志里同时发表的还有史铁生、王蒙、韩少功、张承志等名家的作品,而叶舟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能与当时的著名作家同期发表作品,他内心的欢喜与激动是溢于言表的。少年的叶舟在这样的氛围里被鼓舞着,写作也就成为他一直未放弃的事业。这之后,他创作了多部诗文集,有《大敦煌》《诗般若》《丝绸之路》《西北纪》《漫唱》等。

  在西北城市长大的叶舟,其作品的精神气质却有大西北深处的高昂与苍茫动魄,这得益于叶舟多年来用双脚走入民间,漫游西北。大学期间,叶舟带着好奇与冲动,一个人坐火车去新疆寻魂问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铁道部的一个中专学校教书,铁路免票为叶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供了物质基础,他几乎走遍了整个西北,这本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大书滋养着叶舟。此外,对地方志、民间史料的阅读提供给叶舟很多有趣的细节,纸上的文学版图也逐渐在叶舟笔下成形,比如敦煌、祁连山、河西走廊。少年写诗的叶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生命的认知更加饱满和丰富,开始进行小说创作。

  

  读者可扫描下侧二维码,登录江苏有线新国货优选商城、淘宝、当当、京东平台购买《我们共同的记忆:致敬经典》。

  

  江苏有线

  新国货优选商城

  

  淘宝

  

  当当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