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浪潮下,文化产业正走向转型跃升的“加速度”。苏州市相城区,作为江南水乡与创新热土交汇之处,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以“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引领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样板。
数字赋能:“黑科技”擦亮文化“金招牌”
走进苏州高铁新城,国内最大的光学动捕虚拟拍摄棚已经投入运营。在这个由红鲸影视承建的数字影棚中,全年预计将产出5000分钟以上的动捕内容,占全国同类产能的四分之一。而这些动画背后,是《哪吒2》等现象级国产动画新作的“幕后工厂”。
在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泰丰文化以区块链技术为传统艺术品“上链”,实现鉴证溯源;唯喜文化凭借院线电影《第八个嫌疑人》,刷新苏州出品电影的票房纪录;而华皇影视更在AI虚拟空间声场构建方面填补了技术空白。
全国首座沉浸式科幻综合体苏州未来科幻馆项目(高铁之心)与三体等知名IP达成合作,为数字文化与科普传播巧妙结合打开了全新想象空间。
构建生态: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截至2024年底,相城区共有数字文化及相关企业3800余家,营收4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3家,规上文化企业营收341亿元。2025年一季度,规上企业增至147家,季度营收78亿元,同比增速6.8%。相城区重点聚焦游戏电竞、影视动漫、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四大领域,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及系列扶持政策,打造十大“园中园”产业载体矩阵。
在园区建设上,相城持续推进“元和塘十园”集群布局,涵盖太平数字出版片区、阳澄湖电竞产业基地、青苔国际工业设计村等39个文化产业载体,总建筑面积达118万平方米。其中8个“园中园”已建成投用,为不同文化细分业态提供差异化承载空间。
通过打造“百人招商团”,组织赴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高频招商,相城已累计落地文化类重点项目133个,总投资超350亿元。一个面向全国、联通长三角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地正加速成形。
古今融合:非遗IP焕发数字生命力
“金砖茶台”“缂丝手包”正成为广受青年好评的热门商品,“冯梦龙文集”搭配数字投影在展厅中以互动阅读的形式呈现,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园里的“电子毛笔”吸引小朋友驻足书写……在相城,传统文化正通过科技语言焕发新生。
从御窑金砖、元和缂丝、冯梦龙文化等文化资源出发,相城探索非遗数字化、互动化、场景化转化路径,开发文旅短剧、AI导览、沉浸式展演等多样内容。首部非遗短剧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推荐项目,不仅推动“非遗上屏”,也“上新”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相城区还以“冯梦龙文化村”为依托,将传统文化与农业、廉政教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新模式,实现内容生产、场景消费与产业带动的全链条转化。
开放集聚:构建国际化文创交流平台
放眼全球,相城文化产业也在主动“走出去”“引进来”。
依托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荷(苏州)产业合作创新园等开放平台,相城持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工业设计村、阳澄国际电竞馆等中外合作项目陆续落地,助力形成文创合作“国际朋友圈”。
另外,相城还连续举办“LPL英雄联盟全国联赛”、全国水上飞石赛、大运河文化交流周等大型品牌活动,每年举办文化活动超2000场,惠及群众超200万人次,既为产业带来人气,也让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数字文化,看相城样本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数字,是时代发展的引擎。今天的相城,正以文化产业为基,以数字技术为翼,走出一条集内容创新、科技赋能、生态构建、国际合作于一体的发展新路。
面向未来,相城将进一步锚定“全国文化产业功能区排头兵、产城融合示范区、国际化文化高地”的目标,以“相城模式”打造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样板力量。
通讯员 田晓仪 刘玉杰